注意!!!本文很多私货,仅供参考!!!
一、上古
周人始祖弃,传说是帝喾元妃姜嫄踩了巨人脚印生的,结合次妃简狄吃鸟蛋生契,按照这个说法,帝喾被“绿”了两次。
周人顺便还占了一下商人的便宜,毕竟周始祖是元妃生的,商始祖只是次妃生的,按照宗法,周人自然是大宗了。
传说帝喾姓姬,姜嫄姓姜,这波又是上古版本的姬姜联盟了,可信否?
商代甲骨中的“姬”字是一个女性梳头的样子,而且“女“字旁是在右边。
到了西周金文中,梳子变成看上去像脚印的样子,“女“字旁也变到了左边,也许可以说明这个巨人脚印的传说不是后世附会,可能在先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姬”,可能是周人从商人那里借的字,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成为了自己的姓。
“姜”,这个字和羌太类似,羌为牧羊男,姜为牧羊女。这个解释完美无敌,反正我是信了,因此羌方=姜戎。
商人并不重视姓氏,称呼他人都是以某族、某方、某人的方式。
因此大规模称姓称氏,应该也是从西周开始的。
二、先周
东周时,太子晋劝说他的父亲周灵王时,有提到过他的先祖,从弃到文王总共十五代。
作为嫡系后代,太子晋应该不至于记错祖先的世系。然而上古到先周一千多年,才十五代,这可能吗?
有一说后稷是官职,从初代后稷(弃)到末代后稷(不窋)都叫后稷,从不窋开始到文王十四代,很有道理。
作为对比,从成汤到帝乙十六代,差差不多。
公刘具体什么时候迁豳难以考证,可能是中商时期。考古意义上的最早的先周文化是郑家坡文化孙家类型,上探到武丁时期。
但是,目前在先周遗址并没有发现周人对古公亶父以前的先祖的祭祀(祭祀成汤的倒是有),周人没有像商人那样有个明确的周祭制度。
这可能是周人累迁,没有能力搞周祭有关系。
祖甲时期,羌方(刘家文化)逐渐增强,先周文化受到其较大的影响,周人的古史传说可能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与姜戎紧密相关。
因此我猜测姜水、姬水可能都在豳地附近。
武乙时期,古公亶父迁周原,武丁时期有妘周之方,在周原一带,被武丁揍过。
妘周变成了姬周,从此开始,周人真正成为了周人,不再是豳人了。
文丁、帝乙时期,周人更像是商人在西土的打手,帮商人抓祭品,经常献俘虏于商王。
也许是受到了商文化的影响,先周也是有人祭的。
从西土出土的甲骨看,文王曾经以三女牲祭祀文武帝乙,后面武王在殷都大搞人祭就不用说了。
这说明这一时期的周人即使没有人祭的传统,也不反对人祭。
武王伐纣过程前文讲过了,这里就不再讲一遍了。
三、周公
武王在殷商世族的默许下攻灭纣王后,世族们终于发现自己玩脱了,这个外援居然不打算回去了,还在东方安插了许多据点。
小邦周凌驾于大邑商之上,自然会遭到强烈反扑。
于是武王一死,以管、蔡、武庚为首,整个东土大叛,姬周差点回到解放前。
如果管、蔡只是反对周公,那西土卿士们说不定还会继续在他们与周公之间和稀泥。
但是管、蔡和殷遗民、东夷联合起来了,那性质就不一样了。
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一路打到黄海。
在东方遍地都是的子姓封国全部被打废(除了宋),可谓武德充沛。
周公是圣人而不是圣母,所以殷都被刨了,变成了殷墟。人祭的历史也由此被埋葬。
与此同时,从文、武至周公,吸取了商亡的教训,也开始构建起一套新的体系代替殷商体系。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敬天法祖。帝祖合流被彻底废弃,祖先们不再是神,而是人,神权色彩逐渐淡化,走向世俗化。
上帝也不再是需要祖先神去沟通,喜怒无常的至高神灵(很有克苏鲁味),而是以受命的形式直接与周王发生联系,于昭于天,并与德联系起来。
人祭几乎消失,人殉逐渐减少。虽然西周依然存在人殉,但主要集中在旧殷人、东夷的墓葬中,姬姓、姜姓君主墓葬中的人殉并不多见,比如对西周晚期的重要诸侯虢公墓葬的挖掘过程中,就没有发现人殉的痕迹。
到了春秋,人殉又有复兴的迹象,战国时期逐渐以俑殉替代。秦汉进一步走向衰落,之后一直反反复复,直至近代。
周礼逐渐代替殷礼。考古表明,并不是周公大手一挥,殷礼就全部玩完这么简单的。直到西周中期,周礼才逐步继承并吸收了殷礼,当然也不能否认周公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宗法分封。早期分封在晚商时期就已经形成,但商王和诸侯的关系,还只是联盟盟主与联盟成员的关系
周人继承了这套分封体系,并将其系统化,复杂化,天子也正式成为诸侯的主君。
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姬姓诸侯作为小宗被分封到东方各地,管理庞大的殷遗民和东夷人。他们在自己国内又是大宗,以此类推。
周文化也以这种方式传播到遥远的北土、东土、南土。
因此虽然这一时期还没有实现后面秦汉政治上的统一,但是已经初步完成了文化上的统一,诸夏、华夏逐渐成为共同认同。
姬姜联盟进一步加强,周天子与姬姓诸侯们广泛与姜姓诸侯们联姻。
由于就那么几个姓,氏+爵位+名的称呼就流行了起来,比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等等。
西周时期如果直呼他人姓名,大概率是要准备打架了。
东征结束后,周公以最快的速度修建了洛邑,并以中国为名。
中国,也就是中央之国,周天子也就成为了中国之主,在中国,履行天子的义务,接受四方朝拜。
在西土,周天子又与诸侯们一样,履行以藩屏周的义务。
周公在唐以前的地位非常高,但可能是由于曾经代行王政的过往,以及以王莽为代表的狂热粉丝行为的影响。
从唐玄宗开始,他的位置逐渐被孔子取代。到了宋代,随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周公曾经代行王政的事,也不怎么提了。
总之抛去虚无缥缈的古史传说不谈,说周公是华夏人文始祖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四、成康昭穆
周公建立起的这套礼乐教化制度,伴随着的却是姬姓诸侯们向东土的迅速扩张。
说好的郁郁乎文哉呢?揍起殷人、夷人、蛮人、狄人们来一点都不文。
一直在周昭王+六师丧于南土之后,周人的扩张才停下脚步。
要知道一百年前,周人还只占领着一个小小的豳地。
在向南土的扩张受挫后,周穆王转向了经略西土,开始频繁与戎狄打交道。
戎狄,这个词与应该诸夏是对立的,服礼乐教化者诸夏,不服者戎狄。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姬姓之戎和姜姓之戎,这些人是周天子的穷亲戚,但他们并没有被列入诸夏体系中。
寺洼文化,是一个位于泾渭流域,与西周文化共生的农业文化。
这里的部族首领与周天子交流时都以王自称。
他们的祖先与姬周先公可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说早期的寺洼文化也是先周文化的来源之一。
那时候大家都是村长,你叫大王,我也叫大王,玩得不亦乐乎。
后面姬周虽然发达了,但对于穷亲戚们继续过家家占村为王的行为,基本还是默许的。
寺洼文化并不强大,不可能是犬戎,相反他们还受到周天子保护。
也许可以得出结论,这时的诸夏戎狄之分,在于文化,而不是血统。
周穆王我其实是想把他刻画成一个类似乾隆的角色,前期武功赫赫,也好大喜功、十分自恋,吹嘘自己有多牛皮,在位中后期西周也逐渐走向衰落,一堆问题开始逐渐冒出来。
五、共懿孝夷
西周中期,随着大规模的扩张结束,姬周逐渐走向内卷。
首先是分封的土地越来越小,畿外没地方封了,只能在畿内分了。
分的多了,周天子对采邑的控制越来越弱,卿士之间的土地流转与兼并也逐渐开始了。
在当时,卿士们的采邑都是由他们的母亲或者夫人来管理的,引起的土地纠纷,也是她们来出面调解。至于男人们,都在宗周上班,不会直接管理这些采邑。
长此以往,周王室的财力、人力情况愈发下降,王师的实力也越来越弱。
早期官僚体制在这一时期已经初具雏形,但是因为内容比较枯燥,我也没有在小说中提到。
随后是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的宗法关系逐渐疏远,隔了这么多代了,早就不熟了。
周礼不断受到挑战。很多还是来自周天子本人搞的骚操作,从周共王灭密,周孝王小宗即位,周夷王烹杀齐哀侯,愈发不可收拾。
显然,最有实力违抗周礼的,确实是周天子本人。
从西周中期开始,气候逐渐变冷,加上周穆王对着犬戎炫耀武力。
西戎开始不断东进,逐步蚕食着宗周的土地,这也是考古得证的,西周并不是幽王时期被犬戎一波带走的。
前面说过,戎狄与诸夏对立,只是个统称。有些戎人是周天子的亲戚,犬戎这种大概率不是。
分封制的弊端也体现了出来,在东方扎根的诸侯们逐渐开始代表本土国人的利益。
东夷南蛮打过来的时候,他们会努力抵抗,周天子带着王师过来帮他们击退敌人后也不会拿走一块地,照样分封新的诸侯,实际上是拿王畿国人的血来保障分封体系和诸侯们的利益。
至于西戎,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周天子独自抵抗。
东方诸侯离着太远,大部分都在一旁看戏,只负责喊加油,666。
此消彼长,诸侯们实力越来越强,越来越蠢蠢欲动。
六、厉王、共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长命王朝的灭亡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西周也是。
到了周厉王时期,过去累积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旷日持久的噩侯之乱加速了这些问题的爆发,这些都促使了周厉王的激进改革。
为什么中兴总是如此困难,就像一串屎山代码,在上面修修补补,即使经常有些小bug,但勉强还能凑活的用。
虽然东西加的越多,小bug也越来越多,但是能用一天是一天嘛。
但继续这样子混下去,跟慢性死亡差不多,周天子能打的牌也越来越少,逐渐积重难返。
但能下猛药大改吗,不能大改,一大改混日子都混不下去了,直接崩了。
周厉王即位前,天子和卿士的矛盾虽然日益增大,但还是能凑活着过。
周厉王时,双方直接翻脸了,王权被卿权击败,周天子威严扫地,大大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虽然周厉王实施专利政策也算情有可原,但是就像卿士们质疑的一样,新政实施者有没有监守自盗,是个不小的问题。
至于监谤,太臭名昭着,实在没什么好话说的。
像国人暴动这种贵族阶层与早期市民阶层联合发起的运动,较晚后的罗马与希腊也发生了。
为什么西周的贵族共和只是昙花一现,罗马和希腊的贵族共和却存续了下来?
我认为是因为当时的罗马与希腊只是个小城邦,而姬周除了宗周王畿外,还有着诸多的东方诸侯,他们不会允许君主制真的被废了。
总之短暂的贵族共和结束,新的天子周宣王上台。
七、宣、幽
周宣王早期的中兴迹象实际上是天子与卿士们协力的结果,卿士中的有识之士们起到的作用比周宣王本人还要大。
前面说到的姬周内部的诸多问题周宣王时期没有一个解决了的。
不过由于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姬周自昭王以后难得扩张了一回,加强了对南土的控制,组建了南国之师。开源了一波后,也算是缓和了内部矛盾。
周宣王在鲁国废长立庶的一大波骚操作,最后回旋镖一样地打在了他儿子身上。从此事看,他的水平确实不咋地。
到了他执政晚期,卿士中的有识之士逐渐凋零,与申戎、姜戎战于千亩,南国之师尽丧,周宣王料民太原,直接向天下昭告了周王室的无比虚弱。
短暂的中兴就这么结束了。
姬姜联盟也趋于崩溃,作为打败仗的代价,周幽王不得不娶了申姜。
虽然总说长命王朝的灭亡,末代君主总是无能为力的;短命王朝的灭亡,末代君主总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但是周幽王一举摧毁了嫡长子宗法制,与本就摇摇欲坠的姬姜联盟。
他即位后没多久,国人们就纷纷跑路,说明他在内政上也没干啥好事,只顾着带着虢公石父与卿士内斗了。
与帝辛和周厉王相比,他也没展现出什么改革的雄心,也没打过什么胜仗。
我认为他的水平实在不咋地,直接把本就糟糕的开局彻底玩崩了,配白品问题不大。
与姜姓诸侯彻底闹掰后,申姜这些本来在宗周西畿为姬周看门的诸侯,这回直接变成了带路党,把犬戎引了进来。
南土的姜姓诸侯大概率也参与了此次战争,周幽王在骊山被围攻,彻底玩完。
姬周可谓是兴也姜戎,败也姜戎。
周幽王与卿士们斗得不可开交,到头来都是一场空,都输的一塌糊涂。
最后只剩下被烧成焦炭的宗周,以及一片混乱的西土。
跃跃欲试的东方诸侯们逐渐成为历史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