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第30章 进山除妖23
天地不仁,生出这样奇怪的族群来。
容貌丑陋尚在其次,族中既无男性,又无其它传嗣之法,而繁衍乃是一切生物之本能,于是只有强抢暗窃。既要以此等卑劣手段延续族群,却偏又自尊犹存。
这样的自相矛盾,莫非真是天生受了诅咒?
带着点这样的心思,明河再看那些不知所措走投无路的生物就没那么厌恶了。
“真的要这样赶尽杀绝吗?”想起村长提起野叵时深恶痛绝的眼神和九子拍胸立下的誓言,明河心里却有了别样的感受。正在别扭之际,忽然听到一阵惊恐的哭喊声,其间还夹杂着九子的大呼小叫。
“什么东西!”
“好可怕!”
“打不过啊!”
明河大惊,野叵人数虽多,但眼下被村民骂被九子烧,显然只余逃命之心,毫无还手之意。那又还有什么能让九子如此惊恐?
这时鼻间嗅到一阵腥臭,与之前人首蛇传出的气味很相似,只是要浓烈得多。又一阵刷刷声由地面传来,明河这才注意到地面滚滚往前迅速蠕动的,竟是结成群绕成团的大蛇。这些蛇粗的如车轮,细的如碗口,密密麻麻挤在一起,汇成一股深色的暗流,散发着浓烈的腥臭,往前涌动。而在蛇群之后,一个巨大的火轮迅速飞驰过来。蛇群惊慌失措地逃命,多半便是因为这个火轮。村中道路并不宽敞,家家户户都有围墙,蛇群逃命不及,有的竟蜿蜒爬上围墙,沿着墙边或屋檐飞窜,速度不亚于在平地之上。那火轮并不旁骛,只是沿着道路飞驰,所到之处无不燃起滚滚火焰。大蛇被烧死的很多,路旁的庄稼、树木以至房子,无不一片焦枯,空气中除了蛇群的腥臭,又增加了蛇肉被炙烤后散发的香味,大树生命汁液被烤干发出的焦湖味。火光与浓烟将这个世外桃源变成了炼狱。
没有人再注意野叵了,人们抱紧夺回的孩子,躲进最里面的房屋,将门锁得牢牢的,惊恐地捂住孩子的嘴,唯恐引起那火轮的注意。
明河与如云站在窗边仔细观察,发现那火轮其实并非圆形,而是方形,长方形。
“看着不像人,也不是个动物,是个什么玩意儿?”明河问如云。
“有字。”如云看得更仔细一些。
“没看清,好像看到了个老虎头。”蛇群与火轮速度都很快,明河与如云都没有办法看得更仔细了。
“明河!”
“如云!”
九子大呼小叫地闯了进来,“不得了,我们去帮杨老头赶野叵,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突然出来一群蛇,妈呀,臭死了。”
“和人首蛇一样臭。”
“比人首蛇还要臭,我快吐了。”
“一样臭!”
“更臭!”
“多。”如云听不下去了,插了一句。
“对啊,因为太多了所以闻起来更臭!”不知道为什么,九子总是能立刻理解如云的意思,而且迅速接受。
“什么东西?”如云问。
九子也秒懂,争先恐后地说:“是块碑。”
“好大的碑,比我们还高。”
“有老虎头。”
“有字,但是不认识。”
“好像还有蛇。”
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完,明河已经知道了。
“是禹王碑。”
禹王碑是大禹在南方治水成功后百姓们为他建的碑,为的是记载与歌颂他的功德。听说大禹本不愿意人们为他建碑,但奈何当地百姓说不建这个碑便不放他回家。大禹无可奈何,只好同意,但他有一个条件,碑文需由他亲自写。百姓们当然高高兴兴地同意了,禹王碑建成后,找了能工巧匠,将大禹设计的图案与亲手书写的碑文刻上去,立于当地一个称为蟒蛇洞的对面山峰上。大禹临行之前,对着依依不舍的百姓们说道:“这块碑将代替我,世代守护此地百姓。”然后又拍着碑顶说:“石碑啊石碑,他日若能成神,必要为民除害,佑人平安。”但是这块碑上刻了什么,为什么雕个虎头,又特意安放在蟒蛇洞对面,他都没有说。
明河听了九子的描述,自然就知道了这火轮为何物。它便是禹王碑,光阴流转,它汲取日月精华,果如大禹所说成了神。当初大禹治水,曾得到一个蛇怪的帮助。那蛇怪原是此地山神,喜怒无常,随心所欲。人类的洪水本与他无关,但大禹带了烛龙的口信,命他全力以赴支持大禹,他也只好听从号令。大禹治了几年水,他便跟在大禹身边任劳任怨了几年。最后大禹治水成功,他便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山林。大禹为纪念他的功劳,在禹王碑上刻了一左一右两条蛇,以示他是大禹的左膀右臂,治水的功臣。但大禹也留了一个心眼,他在碑的上方正中间,刻了一只猛虎,又将碑安置在蛇怪洞府的对面,便是为了监督与镇压这条蛇怪,以免它或者蛇群出来作乱。
这么多年过去,那个蛇怪不知所踪,没想到山中却多了个人首蛇,又多了只善养伥为害的猛虎。但蛇怪的蛇子蛇孙们一直老实地待在蟒蛇洞中,除了肚子饿了会出来捕猎之外,从未进村庄骚扰过人类。所以这里的人只知山里有蛇,却不知那蟒蛇洞中真的住了无数条大蛇。所以禹王碑虽然成神,却一直是块碑的形态,人们偶尔会到山顶祭拜,有时求雨,有时求雨停,它有时灵,有时也不灵。就这么淡淡地存在着,如果蟒蛇洞的蛇不突然倾巢而出,大概它也永远只是块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