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沈家算是赚到了一点钱。
挣钱的主要有三样:一是桐油果,卖了二十八两;二是黄芽菜,一共卖了二十六两;三是腐乳,销售额大概有六十两。
扣除成本的话,应该能挣个四十两左右。
加上其他七七八八的,去年应该有赚到一百两。
当沈淮算出这笔账的时候,沈继业和沈七刀几人都惊呆了,沈月和沈杏更是激动的跳起来,直呼:发财啦发财啦!!!
为了方便了解支出和收入情况,沈淮建议沈继业记账。
“爹,你别嫌麻烦,记账除了能够了解支出多少,收入多少,还能快速了解成本用了多少,比如买罐子的钱、买香料的钱、请人工的钱,这些都要了解清楚的,不然赚没赚都不知道,岂不是白干了?”
沈继业想了想,“你先拟一个模板出来,前期我先填着,后面让月丫头学着填。”
“那从明天开始,我教大姐打算盘,等大姐学会了,就让她记账。”
沈月很争气,学了一个月多就把算盘打的噼啪响。
接着,沈淮带她填了半个月的帐,到了后面基本不用怎么教,沈月自己就能搞定。
主要是沈家的账目相对简单,支出方面浮动不大,收入这边,年节时会有些浮动,但是变化并不大,而且合作的商家也比较稳定。
所以需要填写的并不多,计算起来也相对容易。
只要按照账本上的格式来填写,基本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确定沈月能够独立做账后,家里的收入和支出都由她来记。
沈月因此成就感十足,干劲满满。
她很喜欢记账,并不觉得记账累,也不觉得看账本眼花,相反她很喜欢里面的数字变化,对数据也比较敏感。
沈淮见沈月天赋不错,继续教她怎么看账本。
上元节之后,学堂开学。
这一年,沈淮开始学习《孟子》,这本书籍,字数和篇幅明显增长,内容也相对复杂。
怎么说呢,《中庸》内容深邃,核心概念是‘中庸之道’的微妙平衡,很多表述都比较抽象。
如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不仅涉及个人的修养境界,还上升到天地万物的和谐境界,作为学生,不仅要了解其中深意,还要去思考背后的价值取向。
光理解还不够,还要将这种理念融入到实际当中。
沈淮不是真小孩,理解起来容易一些,像江铭和李景舟他们,经常一头雾水,不明白夫子在说什么,也无法想象夫子说的那些东西。
《孟子》的内容很丰富,里面涉及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其中还引用了很多历史典故,尤其是‘民贵君轻’这个思想,更需结合当时的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而且《孟子》全文三万多字,不仅要深入学习他的思想体系,还要背下来,难度大大增加。
沈淮每天醒来,就是背背背,看看看,不停的写写写。
小魏夫子布置的题目,几乎都是截答题,内容贯穿四书。
这时写的‘作文’,已经称得上是策论了,只是这种策论相对简单。
说实话,沈淮还是蛮喜欢写策论的。
因为引经据典,论述自己的观点,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但对于写诗而言,便逊色很多。
他写的诗文,往往押韵了,但内容不通,要么就是内容通了,又不押韵。
偶尔两者兼得,内容又不出彩。
有一段时间,沈淮还因此沮丧了好几天。
小魏夫子知晓后,第一时间安慰他,说,“诗赋对科举的占比不大,只要不偏题,内容押韵,问题不大,没必要为此愁眉苦脸的。”
“多谢夫子宽慰,是学生钻牛角尖了。”
沈淮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明白,能写诗,会写诗,写得好诗,无论是对仕途还是对名声都是有极大好处的。
读书人想要扬名,写诗是最好的途径,名声显了,做事就会方便很多。
那些年少成名的才子,都是因为诗文出众才名声远扬的。
道理沈淮都懂,但想要做到却很难。
所以他也不纠结了,尽力就好。
空闲之余,沈淮还会继续研究腐乳的其他口味。
三月的时候,他成功做出了桂花味的腐乳,沈大姑收到之后,十分开心,还当着林老爷和林二爷的面,一顿夸赞沈淮,说他聪明又有孝心。
这款带有桂花香的腐乳,很快受到郡城女眷的喜欢,销量暴增。
到了年底,沈月统计数目的时候,直接发出尖叫。
因为销售数量太喜人了。
单是桂花味的腐乳,一斤装的就卖了一千罐,小罐装的更是夸张,直接逼近三千罐,销量比红腐乳还要好。
一斤装的白腐乳,全年总销量也就一千五百罐左右,小罐装的,五千多罐。
红腐乳价格比较贵,一斤装的卖得比较少,不到一千罐,小罐的倒是有两千左右。
有一种是用姜、花椒熬出的辣油腌制的小罐,总共卖不到五百瓶。
沈家能有这个销量,除了林家和合作的各家酒楼、食肆、杂货铺子等,还得感谢魏渠的舅舅,他是除了林家之外,第二大客户。
是他把腐乳卖到了隔壁的几个县。
据说,明年还要进军凌江府。
别看沈家卖了这么多,一年的纯利并不高,只有两百两左右。
第三年,沈家在前院左侧的荒地上,建了作坊。
沈淮也十岁了,开始学《礼记》。
为了增强臂力和腿力,沈淮开始负重跑步上下学,有时候腿脚绑着沙袋,或者手扛沙包,坚持了一段时间后,练枪的时候明显觉得枪杆变轻了。
沈家还买了两头驴,方便送货。
三房的沈三爷没熬住,在七月十四的前一晚走了。
沈家各房的成年男丁,都去县城奔丧。
三个月后,三房的沈继广兄弟二人回村,将沈三奶奶的坟迁到县城,跟沈三爷合葬。
族人知晓后,一阵骂骂咧咧。
沈继广和沈继宽什么都没说,默默的离开了。
第四年,沈家的腐乳生意基本稳定,年利润在三百两左右。
沈淮十一岁,开始学习《周易》。
同年四月,林致远府试考了第五名,如愿进了县学。
第五年,沈淮十二岁,开始学《春秋》。
秋收之后,小魏夫子叫他去谈话,聊县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