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1月16日,新伊甸星球的长安首都中央广场上,百万移民正排队领取量子工牌。阳光透过穹顶的生态膜洒下,在人们手中的智能终端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我站在悬浮观景台上,看着全息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五大洲的工业区、文化区、生态区已全面启动,而这百万双手,即将为这片土地注入最鲜活的文明脉动。
“沈总,智能机器人生产线已暂停。”李小姐的全息投影出现在身旁,她调出能源消耗曲线,“按照您的要求,所有基础建设工作将由人工完成。目前,‘劳动创造文明’计划已覆盖98%的新移民,他们的平均日薪换算成地球货币,是原居地的三倍。”她的目光突然转向屏幕一角,“不过,A国来的工程师们似乎对体力劳动颇有微词。”
画面切换至北美洲区域的施工现场,几位西装革履的A国移民正笨拙地搬运量子建材,汗水浸透了定制衬衫。“这和我们签的协议不一样!”其中一人对着监工咆哮,“我是来搞科研的,不是当苦力!”人群中,一位来自非洲的青年擦了把汗笑道:“先生,您脚下的每一块砖,都在搭建新的文明。”
与此同时,地球的另一端,印度次大陆正被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全息新闻滚动播放着孟买街头的画面:达拉维贫民窟的孩子们在垃圾山上翻找可回收物,而仅仅数公里外的安蒂利亚豪宅,首富家族的私人飞船正在起降。“美元对印度卢比汇率突破1:50!”财经主播的声音带着焦虑,“种姓制度下的资源垄断,正将这个0.7级文明国家推向崩溃边缘。”
更令人揪心的是,与印度接壤的“新婆罗多”共和国,虽拥有更大的版图,却陷入同样的困境。司法独立的表象下,资产阶级与种姓贵族勾结,教育资源被上层垄断。当我看到新闻中,100名来自普通阶层的大学生因抗议教育不公被逮捕的画面时,指尖不自觉地攥紧。
“启动‘星河灯塔’助学计划。”我对AI管家下达指令,“优先录取新婆罗多的100名大学生,全额奖学金,直接入读火星清北大学新伊甸分校。”消息传出,两个国度的社交平台瞬间沸腾。印度网友发起“打破种姓枷锁”的话题,新婆罗多的学生们则在监狱中通过量子通讯器高呼:“知识无种姓,文明无边界!”
三天后,100名大学生搭乘星火集团的“希望号”飞船抵达新伊甸。我亲自前往星际港迎接,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的震撼与期待。“这里没有种姓,没有偏见。”我指向远处正在建设的“平等之城”,“但你们要记住,改变命运的不是这张船票,而是未来在课堂上的每一分努力。”
夜幕降临时,我收到沈宁的紧急通讯。她调出金融市场数据:“姐,印度首富家族试图收购新伊甸的土地开发权,想用资本换取移民资格。”我冷笑一声,打开全息会议系统,连线地球联邦政府:“请转告他们,新伊甸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特权交易。除非他们愿意解散种姓制度,开放教育资源。”
次日清晨,长安首都的公告屏上,一则特殊的招聘启事引发热议:“招募文明改造顾问,面向印度与新婆罗多,要求有打破种姓制度、重建教育体系的方案。入选者将获新伊甸永久居留权。”短短一天,我们收到23万份申请,其中不乏来自底层的“草根方案”——有提议用区块链技术分配教育资源的程序员,有用量子建模模拟种姓废除后社会形态的大学生。
沈舒的游戏团队再次出手,推出“文明重构者”VR游戏。玩家在虚拟的印度与新婆罗多世界中,通过废除种姓制度、建设学校医院等任务通关。令人意外的是,游戏热度最高的服务器竟来自A国——那些曾抱怨体力劳动的工程师们,在虚拟世界里重新理解了“文明”的重量。
一个月后,100名大学生在火星清北分校的毕业典礼上,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基于量子加密的全民教育认证系统、打破种姓职业限制的智能就业平台。他们的身后,新伊甸的五大洲已初具规模,而地球的印度与新婆罗多,也因这场文明的涟漪,悄然发生着改变——贫民窟里的孩子们开始通过星火集团的公益网课学习量子物理,种姓贵族的私人学校被迫向公众开放实验室。
站在新伊甸的“文明纪念碑”下,我望着碑身篆刻的“劳动、平等、共生”六字。通讯器震动,沈宁发来消息:“姐,印度和新婆罗多的货币开始回升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年轻人在论坛上发起了‘新文明运动’。”
星空下,百万移民的灯火与纪念碑的量子光束交相辉映。我知道,文明的救赎从来不是施舍,而是点燃希望的火种。当这簇微火跨越星际,终将在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裂缝中,绽放出改变世界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