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明联邦各国的宗室子弟陆续抵达虞国时,他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从港口到坤泽城的沿途,不再是熟悉的泥土路或石板道,而是宽阔平整的水泥公路。
马车沿着公路疾驰,车轮碾过路面几乎没有颠簸,与他们母国坑洼不平的驿道形成鲜明对比。
更让他们震惊的是公路两侧正在施工的铁路,钢轨被整齐地铺设在枕木上,工人们正使用蒸汽动力的夯机固定路基,机械的轰鸣声在旷野中回荡,这在他们母国尚属于图纸上的构想。
进入坤泽城,满街的自行车让他们眼花缭乱。这种依靠链条传动的两轮交通工具,在虞国已成为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工厂下班时,成百上千的工人骑着自行车涌入街道,形成一股流动的钢铁洪流。
而在城市中心,数栋高达十余层的建筑正在施工,裸露的钢筋骨架如同巨兽的肋骨,浇筑中的混凝土墙体散发着湿润的气息。这是虞国首次尝试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其高度和稳固性远超他们认知中的任何楼宇。
宗室子弟中不乏对技术有所了解之人。他们清楚,水泥技术在大明联邦并非秘密,明国、越国等地早有烧制石灰的工艺;钢铁冶炼方面,虞国虽凭借多年的科学研究积累领先一筹,但其他大国也通过技术积累和所谓的技术交流,获得了类似技术。
橡胶树的移植早已成功,南洋诸国的种植园里已能产出生胶。然而,当他们亲眼目睹虞国将这些技术系统性整合时,才意识到双方的差距早已不是单一技术的领先,而是工业体系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代差。
一位来自宁国的宗室子弟在写给国内的信中描述:“坤泽城的钢铁厂能将铁水直接铸造成钢轨,误差不超过指节;水泥厂的窑炉日夜运转,产出的水泥可在三日内凝固成石;自行车厂的流水线每日能组装数百辆整车,零件互换毫无滞涩。
此非单一技艺之精,实乃体系之胜也。” 起初,这些描述被母国的技术官僚视为夸大其词。直到各国使者通过飞鸽传书交换信息,发现不同宗室子弟的见闻高度吻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明国率先派遣技术考察团抵达虞国。团长是明国工部侍郎,曾主持过国内的兵器改良。当他在同泽城钢铁厂看到连续轧制的钢板如流水般产出,在铁路工地目睹蒸汽机车牵引数十节车厢平稳运行。
在建筑工地触摸到坚硬如石的混凝土柱时,这位见多识广的官员也不禁面色凝重。考察团带回了自行车样品、水泥标本和钢轨截面,却在国内仿制时遭遇惨败,明国工匠依样打造的自行车链条易断,浇筑的水泥构件开裂,轧制的钢轨内部气泡密布。
技术专家的分析报告让明国朝堂哗然:“虞国之强,不在器而在制。其炼钢之纯度、水泥之配比、机械之精度,皆有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
我国虽得其形,却未得其神,材料处理、工艺控制皆差之甚远,非十年积累不能追及。” 类似的结论也出现在越国、洪州共和国等大国的考察报告中,纷纷表示他们国家与虞国的技术差距至少有十年以上,甚至有几十年的差距。
面对这一局面,各大国纷纷调整策略。既然单纯的技术模仿难以奏效,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人才培养。
虞国此前为中小藩国设立的留学名额有限,但对六大强国却未作限制。于是,明国、越国、宁国等国陆续选派大批青年学子前往虞国留学,目标直指其工业技术和科学体系。
虞国的教育体系早已在朱昭熙的推动下完成革新。中学课程包含基础物理、化学和机械原理,大学则设有工学院、理学院等专业院系。
当各国留学生进入虞国校园时,他们不仅学习技术知识,更接触到一套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逻辑推导和实验验证。
而所有学生的必修课《虞国政治学》,则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虞国的制度设计和社会公平理念。
朱昭熙和蒋谦面对那些留学生涌入早有预料。在他们的规划中,开放留学既是技术输出的窗口,也是理念传播的渠道。
“让他们学去吧,”朱昭熙在政治局会议上说道,“即便只学走技术,也能倒逼母国的工业改革;若有人接受了我们的理念,那便是播下了火种。”
蒋谦补充道:“工业升级的本质是体系升级,而体系的核心是人。当这些留学生带着虞国的技术和思想回到母国,无论他们是否认同社会主义,都将成为改变旧有体系的变量。”
事实上,留学生群体中已有部分人开始反思母国的制度。一位来自洪州共和国的工科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虞国的工厂里,工人有休息时间,有医疗保障,甚至能参与管理讨论。
而我在洪州的工厂见过,工人每日劳作十四小时,伤病自理,稍有不满便会被开除。同样是使用机器,为何人的境遇如此不同?” 这类思考如同涓涓细流,逐渐在留学生群体中汇聚。
虞国的工业升级并未停留在现有成果。朱昭熙下令成立“工业体系研究院”,统筹推进钢铁、机械、化工等领域的协同创新。
研究院设立材料科学所,专门研究钢铁的热处理工艺和水泥的添加剂配方;设立动力研究所,攻关蒸汽机的效率提升和新型动力装置的研发;设立标准所,将所有工业流程标准化、规范化。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让虞国的工业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迭代。
当各国使者和留学生还在惊叹于虞国的铁路和高楼时,虞国的工程师们已在筹划更宏大的项目——连接熙洲和北熙洲的跨大陆铁路干线,以及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大型港口码头。
这些工程的规模和技术难度,远超大明联邦现有的任何基建项目,也让前来考察的外国人士深切体会到,虞国正在开启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业时代,而他们的母国,若不迎头赶上,终将被远远甩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