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的部务会上,技术顾问张工程师做了个关于在建项目安全评估的汇报。
\"最近国外一些技术论坛对咱们的跨海工程项目提出了质疑。\"张工程师翻开手中的材料。
\"虽然只是个别声音,但涉及的技术问题值得重视。\"
何卫东心里一紧:\"什么质疑?\"
\"主要是关于桩基础设计的长期稳定性。\"张工程师点开投影仪。
\"有个叫'深海工程师'的专家在国际基础设施论坛发文章,质疑咱们采用的A类防腐涂层,在特定海洋环境中的实际使用寿命。\"
\"具体怎么说的?\"部长问。
\"他认为理论上的50年使用寿命,在实际环境中可能只有30到35年。''
''更严重的是,他提醒说某些施工单位可能会在涂层厚度上偷工减料。\"
张工程师继续汇报,\"还有好几个论坛也有类似声音,都在质疑咱们的技术标准和监理单位的把关能力。\"
何卫东感到后背冒凉气。
\"这些质疑有道理吗?\"部长追问。
\"从技术角度看,确实有一定道理。\"张工程师如实回答。
\"海洋环境比陆地复杂得多,材料的实际寿命往往低于理论计算。''
''而且监理这个环节要是不够严格,确实容易出现偷工减料。\"
\"那咱们的项目有没有这种风险?\"
\"这个...\"张工程师看了看何卫东。
\"需要对监理单位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和监督。\"
会后,何卫东把张工程师单独留了下来。
\"老张,那些国外论坛的声音,你觉得是不是有针对性?\"
\"怎么说呢,从时间上看确实有些巧合。\"张工程师推了推眼镜。
\"这些文章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而且都指向咱们这个项目。''
''但从专业角度讲,提出的问题确实客观存在。\"
\"宏远建设这家公司,你了解吗?\"
\"不太了解,是家比较新的公司。\"张工程师想了想。
\"不过他们的技术标书做得很漂亮,各种数据都很完美。\"
\"会不会是太完美了?\"
\"这个...不好说。\"张工程师犹豫了一下。
\"何司长,您是不是担心什么?\"
何卫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你帮我再仔细查查这家公司的底细,包括他们以前做过的项目情况。\"
\"好的,我尽快给您一个详细报告。\"
当天晚上,何卫东一个人在书房里坐到了后半夜。
三件事像三根刺一样扎在他心里:儿子突然冒出来的机会,表弟传话的小道消息,还有国外论坛的技术质疑。
这三件事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但都指向一个问题。
他是否应该重新审视宏远建设这家公司?
按照何卫东多年养成的谨慎性格,最稳妥的做法是维持现状。
琼州海峡跨海大桥项目已经开工,监理合同也已经签了,现在去质疑监理单位的资格,无疑是给自己找麻烦。
可另一方面,要是宏远建设真有问题,那他作为审批负责人,将要承担巨大责任。
一旦项目出现质量事故,他这些年的政治生涯就全完了。
更让他纠结的是儿子的事。
那个慈善基金会的项目看起来确实是个机会,但来得太巧了。
就在他为宏远建设的事烦心的时候,儿子突然获得了这样的机会,这真的只是巧合?
何卫东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心情越来越沉重。
他走到书架前,拿出那本看了无数遍的《厚黑学》。
李宗吾在书里写过:\"做官如履薄冰,每一步都要小心。''
''但有时候,不做选择本身就是最危险的选择。\"
现在他就面临这样的处境。
往左走,继续装糊涂,但可能面临不可预知的风险。
往右走,主动调查宏远建设,但可能引火烧身。
还有第三条路,主动寻求外部帮助,找个既能保护自己又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这条路的前提是,他必须找到可以信任的人。
何卫东停下脚步,看着书架上那本《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他现在最缺的就是信息。
关于宏远建设的真实底细,关于那个慈善基金会的真实背景,还有关于那些技术质疑背后的真实用意。
只有掌握了足够信息,他才能做正确的选择。
问题是,这些信息从哪儿来?
何卫东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夜色。
北京的深夜很安静,但他内心却波涛汹涌。
明天开始,他必须行动了。
是继续等待,还是主动出击?
是相信直觉,还是相信程序?
是选择安全,还是选择担当?
这些问题像几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机会之窗不会永远开着,危险也不会永远潜伏。
何卫东明白,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他必须在儿子做选择之前,在项目出问题之前,在一切都来不及之前,做出自己的决断。
何卫东深深吸了口气,心中渐渐有了答案。
从书桌抽屉里拿出一个小本子,翻到某一页,上面记着几个电话号码。
这些都是这些年积累的关系,平时不轻易动用,但到了关键时刻,也许能派上用场。
他看着其中一个号码,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拿起了电话。
时间是凌晨一点半,但有些事情,等不到天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