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锦州的城市版图中,太和区占据着极为独特的位置。它环绕锦州市主城区,土地面积约221平方公里,宛如一条温润的丝带,与周边区域紧密相连。全区常住人口约14万,虽不是人口密集的繁华大都市模样,却以自己独有的节奏,稳健地发展着,散发着别样的魅力。
区域格局:街道与乡村的多彩风貌
太和区下辖5个街道办事处,其中新民、女儿河、大薛、营盘是涉农街道,太和则为非涉农街道,共辖55个行政村和29个社区 。
新民街道,位于太和区的重要方位,农业与商贸在此交融发展。这里的村落,田野里农作物茁壮成长,蔬菜种植基地生机勃勃,为城市提供着新鲜的蔬菜瓜果。同时,街道上的集市热闹非凡,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村民们在此进行着日常的交易,充满着生活的烟火气息。街道还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女儿河街道,因临近女儿河而得名,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这里的乡村景色宜人,河流两岸绿树成荫,农田灌溉便利。女儿河街道不仅农业发达,还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街道内保存着一些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民俗活动,如古老的石桥、传统的庙会等,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大薛街道,以其独特的农业特色而闻名。这里的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尤其是水果和花卉种植颇具规模。每到水果成熟的季节,果园里果香四溢,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大薛街道还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将本地的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营盘街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这里既有繁荣的农业生产,也有活跃的工业企业。街道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与农户合作,形成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营盘街道还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水电等条件,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
太和街道,作为非涉农街道,是太和区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之一。这里高楼大厦林立,商场、超市、写字楼等一应俱全。街道上的商业街热闹繁华,各类商店应有尽有,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太和街道还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等文化设施,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历史溯源与文化脉络:岁月长河中的传承
太和区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发展轨迹与中国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这里地处关内外交通要道,古“辽西故道”“辽西走廊”成为连接关内外的黄金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古代史的长河中,区境西至河北燕山,东至辽宁盛京,是中原华夏族政权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前沿阵地,其建置沿革也随着双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动。
虞舜时期,太和区属幽州地,幽州作为古代九州之一,地域广阔,太和区在那时就已纳入华夏文明的版图。夏禹时,并幽州入冀州,太和区随之属冀州地 ,行政区划的调整见证着时代的更迭。
春秋时期,太和区属燕国地 ,燕国在此开拓疆土,发展经济,为太和区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公元前300年,燕国遣大将秦开击败东胡后,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此时太和区域属辽西郡,正式成为中原王朝郡县体系的一部分。
秦代时,分天下为36郡,实行郡县两级制,太和区境仍属辽西郡 ,秦朝的大一统格局进一步巩固了这里的行政归属。西汉时,置徒河县(今锦州)、宾徒县(今锦州附近)、狐苏县,太和区境属宾徒县,随着郡县的设置,人口逐渐聚集,农业和商业也开始发展。
东汉时,于幽州刺史部境内置辽东属国,太和区境仍属辽西郡,归辽东属国所辖 ,特殊的行政设置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民族关系。三国时期,魏合平州入幽州,太和区属幽州昌黎郡 ,三国的纷争虽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动荡,但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西晋时,太和区属平州(今辽阳)昌黎郡 ,行政区划的调整体现了政权更迭下的区域管理变化。南北朝后魏时,属营州(今朝阳)昌黎郡,北齐时,属营州地,在这一时期,战乱频繁,但太和区的文化和经济仍在艰难中传承和发展。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太和区属辽西郡,后改属柳城郡(今朝阳) ,隋朝的统一为太和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辽天赞三年(924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汉俘建锦州,治永乐县(锦州老城区),锦州自此而名 ,“将汉俘安置在临潢县、长春县、定霸县、龙化县、武安州、泽州、兴中县、锦州”。这一时期,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在建筑、艺术、民俗等方面都对太和区产生了深远影响,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
1931年,本区境沦为日本殖民地,翌年属伪奉天省锦县,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伪康德元年),属锦州省锦县,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伪康德四年)属伪锦州省锦州市 ,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太和区人民遭受了沉重的苦难,但他们从未放弃抵抗,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和文化。
1945年9月4日,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区进驻锦州市后,境内15区、16区、17区、18区、19区、21区,21区属锦州市政府 ,太和区迎来了解放的曙光。1946年3月(民国三十五年),国民党锦州市政府成立,境内新民区、大岭区、西关区、小岭区、南山区、女儿河区、百股区均属国民党锦州市政府 ,短暂的政权更迭并未改变太和区人民对和平与自由的渴望。
1948年10月,锦州解放,11月,中共锦州市工委改国民党时期的10个区合并为6个城区,2个郊区。时境内有第五、第六、第八区隶锦州市人民政府。境内的大许、十五里、大齐、小齐、二屯、三屯、流水堡、葛王碑、大薛、李相10个行政村属锦县第三区,后白庙子、女儿河、腰汤河子、姜家屯、大洼屯、西白庙子、王胡台、沙河堡、金厂堡、地藏寺10个行政村锦县第四区,桃园村、锦湖村属锦县第七区 ,从此,太和区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1949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境内57个农会改建56个村政府 ,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56年7月,撤百股、新民、女儿河三个区,设11个乡1个镇,属锦州市人民委员会 ,行政区划的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区域管理。
1957年5月4日,锦州市设农村工作办事处,是太和区成立之前的第一个统一办事机构 ,为太和区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基础。1962年1月11日,改锦州市农村工作办事处为锦州市郊区工作办事处,仍属锦州市人民委员会 。1962年11月1日,经郊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锦州市郊区人民委员会,属锦州市人民委员会 。1968年3月,成立锦州市郊区革命委员会,属锦州市革命委员会 。1980年4月26日,撤销锦州市郊区革命委员会,经郊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锦州市郊区人民政府,属锦州市人民政府 。1983年1月1日,郊区划为市区,更名为太和区人民政府,属锦州市人民政府至今 ,从此,太和区在新的体制下不断发展壮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太和区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虽然没有那些名震天下的超级巨星,但这里走出的平凡英雄同样值得铭记。在战争年代,有无数热血青年投身革命,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太和人。在和平时期,也有许多优秀的企业家、学者、艺术家从这里崭露头角,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拼搏奋斗,为太和区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文化领域,太和区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这里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面塑等,代代相传,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动物、人物和花卉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刺绣作品色彩鲜艳、针法细腻,展现了女性的心灵手巧;面塑艺人则用面团塑造出各种形态逼真的神话人物、历史故事角色,让人赞叹不已。此外,太和区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如二人转、大秧歌等,每逢节日庆典,人们都会欢聚一堂,欣赏这些充满地方特色的表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必游景点: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笔架山风景区
笔架山风景区是太和区最着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位于渤海大街1号 ,是国家4A级景区。它以笔架山岛和“天桥”为主要景点,分为岛上游览、海上观光、岸边娱乐、沙滩海浴和度假休养五个区域 ,总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7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28平方公里 。
笔架山岛宛如一座巨大的笔架横卧在大海之上,山上文物古迹众多,自然景点密集。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登,沿途可以欣赏到吕祖亭、太阳殿、五母宫、三清阁等古建筑。这些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三清阁是笔架山的标志性建筑,它是一座全石结构的建筑,共六层,高26.2米 ,阁内供奉着众多道教神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站在三清阁的顶层,可以俯瞰整个笔架山岛和周边的海景,海天一色,美不胜收。
“天桥”是笔架山风景区的一大奇观,它是一条由潮汐冲击而成的天然通道,随着潮汐的涨落时隐时现。每天潮落时,“天桥”便会露出水面,人们可以沿着这条神奇的通道步行上岛;而当潮涨时,“天桥”则会被海水淹没,笔架山岛就变成了一座孤岛。行走在“天桥”上,脚下是清澈的海水,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北普陀寺
北普陀寺位于太和区北普陀山的西北部 ,是辽西地区着名的佛教圣地。这座古刹始建于辽代,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保持着庄严神圣的风貌。
步入寺内,古木参天,清幽宁静,让人瞬间忘却尘世的纷扰。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排列,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古朴典雅。北普陀寺是观音菩萨的印化道场,以供奉观音菩萨而闻名。寺内的观音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慈悲的目光仿佛在注视着世间众生。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们纷纷前来上香祈福,香烟袅袅,梵音阵阵,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寺内还珍藏着众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和艺术珍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除了宗教文化,北普陀寺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春有繁花似锦,夏有绿树成荫,秋有红叶满山,冬有银装素裹,四季皆有不同的美景。在这里,人们可以聆听晨钟暮鼓,感受佛法的博大精深;也可以漫步于庭院之中,欣赏自然风光的宁静与美好。
后白庙子兴隆寺
后白庙子兴隆寺位于太和区女儿河乡后白庙子村西侧 ,始建于明朝,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建筑风格。它最初是由本村朝鲜族李母、汉族孔母组织兴建,坐落在村东山上,是一间全白色民房大小的建筑,因此本村称后白庙子 。
三年后兴隆寺再次兴建,由一间扩为两间。康熙四年由本村徐连仲、徐文慧组织扩建,并将兴隆寺由村东迁到村西,由两间扩建到三间东西,耳房四间,供奉关圣帝君,为金莲关公,成为兴隆寺一奇 。由于历史的原因,寺庙曾受到破坏,直至1993年8月由僧人南法师组织在村委会的支持下第四次兴建 。
如今的兴隆寺,正殿三间供奉主佛五尊:释迦牟尼、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四位战将,六位战童共15尊 。正殿两侧配房各两间,东西侧房五间。这座历经风雨的寺庙,不仅是当地村民信仰的寄托,也是研究地方历史和宗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民俗风情: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太和区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这里的庆祝活动热闹非凡。
春节是太和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腊月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扫尘、贴春联、挂灯笼,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共享团圆的喜悦。大年初一,人们穿上新衣,走亲访友,互相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在春节期间,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传统民俗表演。舞龙舞狮的队伍在街头穿梭,表演者们动作矫健,将龙和狮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踩高跷的演员们穿着鲜艳的服装,踩着高跷,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引得观众阵阵喝彩;扭秧歌的人们则手持彩扇,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扭动着身体,展现出东北人民的热情和豪爽。
元宵节时,太和区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各种造型精美的花灯挂满了街头巷尾,有动物造型的、人物造型的、花卉造型的等等,五彩斑斓,十分漂亮。猜灯谜活动则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参与,大家开动脑筋,在一个个有趣的灯谜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端午节,太和区的人们有包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的习俗。在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糯米、红枣、粽叶等食材,包出美味的粽子。人们还会在门口挂上艾草,以驱邪避灾。孩子们则会佩戴上精美的香囊,香囊里装有各种香料,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据说可以驱虫辟邪,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
除了传统节日,太和区还保留着一些独特的民俗活动。比如每年的庙会,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众多游客前来参加。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如杂技、魔术、戏曲等,还有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人们在庙会上逛摊位、看表演、品尝美食,感受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在现代,太和区也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例如举办的文化节、音乐节、美食节等,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文化节上,会展示各种民间艺术作品,如剪纸、刺绣、面塑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太和区的传统文化。音乐节上,各种音乐风格汇聚一堂,有流行音乐、摇滚音乐、民族音乐等,歌手们的精彩演唱和乐队的激情演奏,让现场气氛热烈非凡。美食节则汇聚了各种特色美食,有锦州烧烤、沟帮子熏鸡、锦州小菜等,让人们品尝到地道的锦州味道。
特色美食:舌尖上的太和区
太和区的美食文化独具魅力,融合了东北菜的豪放与地方特色。来到这里,一定要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美食。
锦州烧烤是太和区美食的代表之一,闻名全国。锦州烧烤的食材丰富多样,有肉类、海鲜、蔬菜等。烧烤的调料独特,经过炭火烤制后,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烤羊肉串是锦州烧烤的经典菜品之一,选用新鲜的羊肉,切成小块,用特制的调料腌制后,放在炭火上烤制。烤好的羊肉串外焦里嫩,肉质鲜美,撒上一把孜然和辣椒面,味道更是绝佳。烤海鲜也是锦州烧烤的特色,如烤生蚝、烤扇贝等。将生蚝和扇贝洗净后,放在炭火上烤制,待壳张开后,加入蒜蓉、粉丝等调料,再烤一会儿,香气扑鼻,鲜嫩多汁。
沟帮子熏鸡也是太和区不可错过的美食,它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醇厚的味道而闻名。选用优质的鸡,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后,用独特的香料熏制而成。熏鸡色泽红润,肉质鲜嫩,香味浓郁,无论是作为正餐还是零食,都十分美味。
锦州小菜是当地的特色美食,以其鲜、咸、脆、嫩的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它选用当地的新鲜蔬菜,如黄瓜、豆角、芹菜等,经过腌制和调味后,口感清爽,是下饭的佳品。锦州小菜的制作工艺独特,注重食材的选择和调料的搭配,使得每一道小菜都具有独特的风味。
除了这些,太和区还有许多其他特色小吃,如烤冷面、炸串、粘豆包等。烤冷面是一种源自东北的特色小吃,将冷面放在铁板上煎烤,打上鸡蛋,加入香肠、蔬菜等配料,再刷上特制的酱料,口感软糯,酸甜可口。炸串则是将各种食材串在竹签上,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再撒上孜然、辣椒粉等调料,外皮酥脆,内里鲜嫩,一口下去满是香气。粘豆包则是东北传统小吃,用黄米面或糯米面做皮,包裹着红豆沙馅,蒸熟后口感软糯香甜,带着谷物的清香,是冬日里暖身又饱腹的美味。
太和区的农家菜也极具特色,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菜品新鲜地道。比如铁锅炖大鹅,选用散养的大鹅,剁成块后与土豆、粉条一起放进铁锅里慢炖,汤汁浓郁,鹅肉酥烂入味,土豆吸满了汤汁,粉条爽滑劲道,一口下去暖意融融。还有小鸡炖蘑菇,用农村散养的小鸡和野生的榛蘑一起炖煮,鸡肉鲜嫩,蘑菇香浓,汤汁用来泡米饭更是一绝,尽显东北菜的醇厚与实在。
在笔架山附近的海鲜餐馆里,还能品尝到最新鲜的海鲜。刚从海里打捞上来的螃蟹、虾、贝类等,简单清蒸或白煮,就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其鲜味。清蒸螃蟹肉质饱满,蟹黄丰腴;白灼虾鲜嫩q弹,蘸上少许姜丝醋,去腥提鲜,让人品尝到大海的馈赠。
旅游指南攻略
交通指南
前往太和区,可选择多种交通方式。若乘坐飞机,锦州湾国际机场距离太和区约30公里,机场有大巴直达锦州城区,再转乘公交车或出租车前往太和区,出租车费用约50-60元,车程40分钟左右。
乘坐火车的话,锦州站和锦州南站都可到达。锦州站位于市区,距离太和区较近,出站后乘坐公交车如1路、117路等可直达太和区主要街道,车程约20分钟;锦州南站距离稍远,可乘坐高铁专线或出租车,出租车费用约30-40元,车程30分钟。
在太和区内出行,公交车线路覆盖主要街道和景点,如216路可直达笔架山风景区,票价1-2元;出租车起步价6元,超出后每公里2元,方便快捷;若想悠闲游览,也可租用共享单车,在城区内自由穿梭。
住宿推荐
若想靠近景点,笔架山风景区附近有多家酒店和民宿。笔架山宾馆位于景区入口旁,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天桥”,客房整洁舒适,部分房间可欣赏海景,标间价格约200-300元\/晚,酒店餐厅还提供新鲜海鲜,方便游客品尝当地风味。
喜欢城市便捷生活的游客,可选择太和街道周边的酒店。锦州太和国际酒店位于太和区政府附近,周边商场、餐馆密集,交通便利,酒店设施完善,有会议室、健身房等,标间价格约350-450元\/晚,适合商务出行或家庭旅游。
追求性价比的游客,女儿河街道的农家乐是不错的选择。这些农家乐多为独栋民居,提供农家饭菜,如铁锅炖菜、蒸粘豆包等,价格实惠,人均80-100元\/晚,还能体验采摘、垂钓等农家活动,感受乡村生活的悠闲。
游玩路线规划
一日游路线:上午前往笔架山风景区,赶在潮落时走“天桥”上岛,游览三清阁、吕祖亭等景点,感受“天桥”奇观,游玩约3小时;中午在笔架山附近的海鲜餐馆用餐,品尝新鲜海鲜;下午前往北普陀寺,参观古刹建筑,感受佛教文化,之后在北普陀山漫步,欣赏山林风光;傍晚返回城区,去太和区的烧烤街品尝正宗锦州烧烤,结束一天行程。
两日游路线:第一天上午游览笔架山风景区,下午前往后白庙子兴隆寺,了解其历史变迁和独特文化;晚上住在笔架山附近的民宿,体验海边夜景。第二天上午前往北普陀山,登山赏景,参观北普陀寺;中午在山脚下的农家菜馆吃农家菜;下午前往锦州古玩城(距离太和区较近),逛逛古玩市场,之后返程。
太和区既有山海相拥的自然奇观,也有底蕴深厚的人文古迹,更有热辣鲜香的特色美食。无论是漫步笔架山的“天桥”,还是在古刹中聆听钟声,或是在烧烤摊前大快朵颐,都能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留下难忘的旅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