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的清晨带着青草与露水的气息,李青站在牧场小屋的门廊下,手里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红茶。
远处,自动灌溉系统正在启动,细密的水雾在朝阳下形成一道道微型彩虹。
今天是设备安装完成后的第一天试运行,整个牧场都笼罩在期待的氛围中。
梨生和Emily早已起床,正在主控室里调试系统。透过窗户,李青看到儿子专注地盯着屏幕,Emily在一旁记录数据,两人配合默契得像共事多年的搭档。
\"妈,您来看看。\"梨生抬头发现母亲,兴奋地招手,\"系统显示3号区域的土壤湿度已经提升了5个百分点。\"
主控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电子地图,上面闪烁着数十个绿色光点,每个都代表一个传感器。李青走近细看,发现地图左侧标注着\"青山合作社\"几个小字,右侧则是\"布朗牧场\"的英文标识。
\"这是实时数据共享系统。\"梨生指着屏幕解释,\"菌生设计的,两边可以随时查看对方的数据进行比对。\"
王轱辘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把新鲜的草料。\"羊群对新水源适应得很好。\"他把草料递给Emily,\"左腿走得比昨天更稳了。\"
李青这才注意到,王轱辘走路时左腿的姿势自然了许多,几乎看不出曾经受过重伤。澳洲干燥温暖的气候似乎对他的旧伤很有好处。
早餐桌上,老布朗拿着一份报纸兴冲冲地进来:\"看!我们上新闻了!\"
当地农业报刊登了布朗牧场引进中国智能灌溉系统的报道,还配了一张全家人在设备前的合影。照片里,李青和王轱辘站在中间,梨生和Emily挽着手臂,老布朗笑得见牙不见眼。
\"记者说这是'中澳农业合作的新典范'。\"Emily念着报道,脸上泛起红晕。
梨生突然放下咖啡杯:\"爸妈,今天下午社区中心有个活动,邀请我们去做个分享。您二位能讲讲青山村的故事吗?\"
李青和王轱辘对视一眼,同时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青山村的智能温室里,沈雅琴正在检查新一批嫁接苗的生长情况。她戴着老花镜,手指轻轻拨开叶片查看接口愈合状况。
\"沈奶奶,这批苗子成活率98.7%!\"年轻的实习生兴奋地报告,\"比标准高出3个百分点。\"
沈雅琴满意地点点头:\"记录好数据,发给澳洲那边参考。\"她转向另一侧的实验区,\"梨叶呢?\"
\"在会议室接待省农科院的考察团。\"实习生压低声音,\"梨叶姐讲得可好了,那些专家都听入迷了。\"
会议室里,梨叶正用投影演示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少女穿着正式的衬衫和长裤,发间的澳洲国旗发卡是她身上唯一的装饰。
\"从最初的五个大棚到现在的智能化生产基地,我们用了十八年时间。\"梨叶切换着投影画面,\"现在我们的技术不仅服务本地,还输出到了澳大利亚。\"
一位戴眼镜的专家举手提问:\"听说你们要扩大试点范围,技术骨干够用吗?\"
梨叶微微一笑:\"我们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每个新员工都要从基础农活学起,再到技术岗位轮岗。\"她调出一张组织结构图,\"目前技术部有二十八名正式员工,全部是本地培养的。\"
会议结束后,菌生在走廊等着梨叶,手里拿着两盒草莓酸奶。\"讲得不错,\"他递给梨叶一盒,\"比上次更流畅了。\"
梨叶接过酸奶,指尖不小心碰到菌生的手,两人同时缩了一下,又同时笑了起来。\"澳洲那边发来数据了吗?\"她故作镇定地问。
\"刚收到,系统运行良好。\"菌生掏出平板电脑,\"你哥说下周要剪羊毛了,想试试我们设计的自动分拣系统。\"
两人并肩走向实验室,阳光透过走廊的玻璃窗,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下午的澳洲社区中心座无虚席。李青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好奇的面孔,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青山村的故事。王轱辘站在一旁,不时补充技术细节,梨生则负责翻译那些专业术语。
\"二十年前,青山村还是个靠天吃饭的贫困村。\"李青展示着老照片,\"我们连像样的灌溉系统都没有,更别说智能温室了。\"
屏幕上闪过一张张照片:最初的五个塑料大棚,村民们手工浇水的场景,第一台拖拉机的引进,智能温室的建造过程......最后定格在现在的合作社全景图上,现代化的建筑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我们走过了很长的路。\"李青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但最珍贵的不是那些技术设备,而是村民们团结一心的精神。\"
提问环节,一位当地农场主站起来:\"你们的技术确实先进,但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轱辘接过话筒:\"是人。\"他用英语简单直接地说,\"再好的技术,也要有人去用,有人去爱。\"
活动结束后,社区负责人激动地握住李青的手:\"太精彩了!我们想邀请青山村成为姐妹社区,定期交流农业技术。\"
回牧场的路上,梨生开着车,兴奋地讨论着合作的可能性。Emily坐在副驾驶,时不时补充几句。后座上,李青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思绪却飘回了青山村。
\"想家了?\"王轱辘轻声问。
李青点点头:\"不知道爸妈这几天怎么样,新试点村进展如何。\"
仿佛回应她的牵挂,这时手机突然响起。是沈雅琴的视频电话,画面里她站在一片新建的温室前,身后是忙碌的村民。
\"青啊,看看这里!\"沈雅琴转动镜头,展示着崭新的设施,\"这是第一个试点村,才一周就建成了五个智能大棚。\"
镜头转向一旁,李建国正在教村民们嫁接技术,几个年轻人围着他认真学习。更远处,梨叶和菌生正在调试设备,两人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
\"设备都运转正常吗?\"李青问道。
沈雅琴骄傲地点点头:\"比预计的还要好。这些村民学习能力很强,梨叶说再有两周就能独立操作了。\"
挂断电话后,李青发现车已经停在了牧场的小山坡上。夕阳把草原染成金色,成群的绵羊正慢悠悠地回圈,自动灌溉系统喷洒出的水雾在光线中形成绚丽的彩虹。
\"美吗?\"梨生站在母亲身边,\"我和Emily每天傍晚都来这里看日落。\"
李青望着无边的草原和绚丽的天空,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相隔多远,无论身处何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通的。青山村的奋斗故事,正在地球的另一端产生共鸣;而这里的先进经验,也将反哺那个她深爱的小山村。
晚餐时,老布朗提议为即将到来的婚礼干杯。\"下周六是个好日子,\"他举着红酒说,\"我已经邀请了半个郡的人。\"
梨生和Emily相视一笑,两人的手在桌下紧紧相握。李青注意到儿子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找到人生方向的笃定,是扎根异国他乡的勇气。
\"爸妈,\"梨生突然正色道,\"我和Emily商量过了,等孩子出生后,想带他回青山村住一段时间。让他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王轱辘的酒杯停在半空,眼中闪过一丝感动:\"村里的幼儿园现在可好了,有你妈设计的智能教室。\"
夜深了,李青独自站在客房窗前。南半球的星空璀璨夺目,银河像一条倾斜的光带横贯天际。她打开手机相册,翻看着青山村的照片:七叔公坐在村委会门口晒太阳,沈雅琴在实验室里专注工作,李建国在田间弯腰指导,梨叶和菌生在设备前并肩而立......
手机震动起来,是合作社工作群的每日汇报。梨叶发了一段语音:\"今天三个试点村全部验收合格,菌生设计的远程诊断系统运行良好。七叔公说想重孙子了,催你们多发点照片。\"
李青微笑着回复消息,附上今天在社区中心的合影。在点击发送的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尽管相隔万里,但现代科技和深厚亲情已经将两个半球紧密连接。青山村的精神与智慧,正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而澳洲牧场的经验与友谊,也将为那个小山村注入新的活力。
窗外,牧场的灯光在无边的黑暗中像一座灯塔,指引着归途,也照亮了前路。同样的星光下,地球另一端的青山村正迎来新的一天,那里的人们也将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而这两个地方,因为一群普通人的梦想与坚持,永远地联结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