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
上海滩的街道像是一幅光怪陆离的画卷,闪烁着文明与封建交织的光影。
外滩上,一幢幢洋楼拔地而起,欧式风格的建筑外观彰显着西方文明的烙印。巨大的石柱撑起宏伟的门廊,玻璃幕墙反射着都市的喧嚣繁华。这些建筑里,是银行、洋行和富人们的俱乐部。
外国绅士们穿着笔挺的西装,戴着礼帽,手持文明杖,优雅地进出豪华场所。女士们则穿着曳地的洋裙,戴着精致的手套和璀璨的珠宝首饰,在留声机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里有着对时尚、礼仪与现代商业规则的遵循,是文明世界的一角。
然而,仅仅几步之遥的弄堂里,却是另一个景象。封建思想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蔓延。
女人们依然被困在大院深闺之中,遵循着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古老的家族传承着旧制度下的严苛家法,长辈们固执地维护着封建礼教最后的威严。
神祠庙宇香火缭绕,传统的祭祀仪式依旧在按照老祖宗的规矩进行着,人们对着菩萨磕头,祈求神灵保佑。这传统封建的因子,镶嵌在了上海的每个角落。
夜幕降临的时候,繁华正式拉开帷幕。
南京路被霓虹灯照得如同白昼,百货公司的橱窗前站满了人,那些精致的商品像是被施了魔法般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黄包车夫拉着客人在车水马龙间穿梭,喧嚣的人声、汽车的喇叭声与街头艺人的二胡声交织在一起。
剧院里,戏曲名角婉转的唱腔唱出人间百态,而舞台背后,却是各种势力暗自角力的地方。歌舞厅成了纸醉金迷的暗夜盛宴之所,舞女们穿着暴露的服装,扭动着腰肢,用妩媚的笑容迎来送往。
寻欢作乐的人们在这里放纵欲望,烟雾缭绕着舞池,混合着香水和汗水的气味,散发着低俗的气息。
但高雅也并未离场。
名媛淑女们在社交场合里言行得体,谈论着文学、艺术和时政,举手投足之间尽显知性之美。在某些私人沙龙或者文化聚会中,画家和音乐家们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艺术的灵感在这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那些钢琴的音符飘散在房间里,犹如一股清泉淌过。文人墨客们拿着笔,或是批判时政,或是抒发情怀,用文字构建一片精神的高雅天地。
他们周旋于形形色色的人物当中,在这繁华混乱的上海滩,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知性与妩媚在不同的人身上映射出同一个时代的复杂面容。
……
“今天我们要上的课程,是一节综合性学习课,主题为少年正是读书时。”
林小雨立在百乐门转动的玻璃门前时,月白色的斜襟短衫正被霓虹灯染成流霞色。短衫的领口处用一道细细的深蓝色布条镶边,如同暗夜中的星带。
布制的盘扣整齐地排列斜襟一侧,宛如一颗颗精致的小珍珠。袖口微微收开,呈小喇叭状,白色的袖口上绣着几枝淡蓝色的兰花,似有暗香浮动。
下着一条藏青色的百褶长裙,那些褶子像是被能工巧匠精心雕琢一般,笔直而细密,每走一步,裙摆便如波浪般轻轻摇曳。裙子长至脚踝,端庄又典雅。
脚蹬一双黑色方口布鞋,鞋面被擦得锃亮。鞋面的布质柔软,却不失挺括,上面简单地绣着些许同色的丝线纹路,低调而有质感,舒适又不显奢华。
珍珠母贝耳钉在鬓边若隐若现,领口别着的鎏金怀表链垂在盘香扣旁,表面錾刻的螭龙纹正与她锁骨间的玉佩遥相呼应。
她的头发呢,乌黑发亮,梳成两个辫子垂在胸前,辫子尾端用淡蓝色的丝带轻轻系着,丝带随着她的行动飘动,好似翩翩蝴蝶。额前留有几缕细碎的刘海,修饰着她那明亮而充满朝气的双眸,整个人散发着灵动与学识交融的独特魅力。
秋风掠过南京西路的梧桐时,她抬手扶了扶玳瑁框眼镜。镜腿缠绕的银丝流苏扫过耳后,惊动了斜插在云鬓里的珍珠流苏发夹。真丝手帕从织锦手袋露出一角,暗绣的\"静\"字在百乐门转门的光晕里忽明忽暗,恰似黄浦江面浮动的月光。
她跟王小明说,“跟紧我,你要一边仔细听我讲,一边多看看这民国时期上海滩里的人与事,更加要有自己的思考。”
林小雨腰侧垂下的玉禁步随着步伐轻响,五色丝绦系着的羊脂玉璧撞着翡翠环佩,叮咚声混进留声机飘出的《夜来香》。
她就像是这民国时期里高门显贵之家里,从小受到传统封建礼仪长大,又在长大后被送去西方国家见识过现代文明,受到开放进步理念熏陶的名媛淑女,一看就是位本地豪门世家里的高级知识分子。
而紧跟在林小雨身后的家伙,长相普通,穿着一般,左顾右盼好像对什么都好奇,应当是刚来上海滩的王小明,一看就是出身平平凡凡的外地佬。当林小雨的跟班,街上的路人瞧了都觉得丢了她的脸面。
当然,王小明是无所谓这些Npc看他们二人组的奇怪眼神的。
林小雨的方口布鞋掠过霞飞路梧桐叶时,王小明正盯着大光明戏院屋顶的霓虹灯发怔。报童扬着《申报》从他们身边跑过,油墨未干的标题写着\"沪江大学罢课声援北平\"。
\"当心。\"林小雨用织锦手袋挡开黄包车溅起的泥点,羊脂玉禁步在叮咚作响。她停在商务印书馆的橱窗前,玻璃映出后方先施公司的霓虹招牌,把《辞源》精装本染成光怪陆离的颜色。
王小明指着对面仙乐斯舞厅门口的金丝猫女郎:\"她们不用读书吗?\"
林小雨暂且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她的玳瑁眼镜滑下半寸,露出眼角一粒朱砂痣:\"你看那支钢笔。\"她示意少年看弄堂口摆摊的修笔匠,昏黄电灯下,老匠人正用镊子调整金尖的铱粒,\"有人拿它签支票,有人拿它写檄文。\"
忽然有学生举着\"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横幅从四马路涌来,他们在为人民发声,在为国家呐喊。
林小雨将王小明护到骑楼立柱后,发间点翠簪的流苏扫过王小明的手背:\"这些青年学生,他们是勇敢的,也是书里的知识道理教育了他们勇敢的精神。”
“他们是幸运的,毕竟在民国这个政治混乱,军事薄弱,各国侵略下民不聊生的时期,他们还能拥有温饱之余,开智读书的机会,怎么能不说是他们的幸运。
他们也是不幸的,对于他们来说,既已读书明理,自然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他们不甘像愚民般蒙昧,从象征学生运动的五四运动到震惊国人的三一八惨案,为了纯粹的理想必须牺牲最惨烈的鲜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而那些女郎,看似她们一个个衣着俏丽,浓妆艳抹,纸醉金迷,但她们毕竟只是卖笑为生的舞女,每日奔波于酒色财气,期望赚得几两银钱度日,哪有空闲读书,纵然识得几个字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金主。
杜牧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他当然不是在埋怨商女,他也没有资格埋怨商女的无知,历代亡国的原因从来就与商女无关,而商女生来也不是想要未来成为一名商女……”
他们转进慕尔鸣路的旧书摊,林小雨的布鞋踩在《新青年》合订本旁的《罗织经》上。她拾起半卷《饮冰室文集》,指间银镯与书页蛀洞重叠:\"任公说少年强则国强,你看这'强'字——\"她蘸着雨水在案头写篆书,\"弓与口,是说要弯得下腰读得进书。\"
外滩钟声荡开暮色时,王小明发现林小雨的织锦手袋里露出《诫子书》残页。电车叮当驶过,她按住被风掀起的百褶长裙下摆,突然抬手指着跑马厅方向:\"赌马一夜可倾家,读书十载可立命。
宋真宗赵恒曾说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暮色将外滩海关大钟染成铁灰色时,林小雨的织锦手袋忽然漏出一串玉珠。王小明蹲身去捡,发现滚落的羊脂玉珠上竟刻着微雕小字——\"非学无以广才\"。
\"当心巡捕房的铁钉车。\"林小雨用高跟鞋尖拦住最后一颗玉珠。她示意少年看马路对面,几个穿阴丹士林布旗袍的女学生正被印度巡捕推搡,怀中《子夜》的扉页散落风中。
王小明突然抓住她的手腕:\"林老师,您听!\"苏州河上传来汽笛长鸣,混着远处沪江大学晚祷的钟声。林小雨的银镯在他掌心发烫,她明白这是时空转换的前兆。
他们拐进四川中路的旧书店,老板正用鸡毛掸子扫《申报月刊》的积灰。林小雨抽出一本民国二十年版《古文观止》,书页间夹着半张戏票,日期是淞沪会战前夜。她指着被红铅笔圈注的《出师表》:\"你看这'鞠躬尽瘁'四字,墨色比别处更深。\"
店外突然爆出喧哗,穿中山装的青年被便衣拖进黑色汽车。王小明看见那人胸前的校徽反光,像极了诸葛亮案头未干的墨点。林小雨用身体挡住少年视线,真丝方巾拂过他的睫毛:\"记住这个画面,这就是'险躁则不能治性'的反面教材。\"
当他们在永安公司霓虹灯下等电车时,林小雨忽然摘下玳瑁眼镜。王小明第一次看清她眼角的泪痣,像是古籍上岁月侵蚀的痕迹。\"知道为什么带你来这里吗?\"她指着头顶\"美丽牌香烟\"广告画旁斑驳的《诫子书》拓片,\"诸葛丞相写这封信时,蜀汉的月亮和上海滩的霓虹一样亮。\"
电车叮当声中,她将玉禁步系在少年腕上。五色丝绦缠着《少年中国说》的铅字碎片,翡翠环佩里封着半片1936年的梧桐叶……
林小雨的银镯撞上书库铁门时,震落簌簌积灰。王小明望着密室墙上成排的《饮冰室合集》,发现每本书脊都缠着褪色的五色丝绦——和玉佩上的螭龙须同样材质。
\"光绪二十八年的初版。\"林小雨指尖抚过《中国少年说》的扉页,铅字\"少年智则国智\"下方洇着暗褐色血迹。她翻开夹着银杏叶的书页,叶片经络竟与《诫子书》的笔画暗合,\"你看这片叶子,是梁任公在早稻田大学演讲时夹进去的。\"
窗外突然传来哨笛声,王小明看见霞飞路上巡捕房的铁甲车碾过梧桐落叶。
林小雨迅速合拢书册,从青花瓷瓶里抽出卷《新青年》,封面上陈独秀的签名被烛火映得忽明忽暗:\"当年诸葛瞻八岁读《楚辞》,如今你十四岁读《少年中国说》,都是少年读书时。\"
密室暗门突然被叩响三长两短,穿阴丹士林布旗袍的女学生闪身而入,怀里抱着油印机。王小明嗅到新鲜油墨味,那传单标题赫然是\"少年强则国强\",字迹竟与诸葛亮《出师表》批注的笔锋相似。
\"这是用诸葛丞相行军砚的残片磨的墨。\"林小雨蘸墨在墙砖上写篆书\"志\"字,墨色里闪着细碎金砂,\"建兴十二年五丈原的星光,都凝在这些墨粒里了。\"
外滩钟声敲响七下时,密室传来《义勇军进行曲》的钢琴声。林小雨掀开墙角留声机,暗格里躺着半块玉璜,刻着\"非宁静无以致远\"。她把玉璜安在《少年中国说》封面上,残缺的纹路竟与书中\"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的\"独\"字严丝合缝。
\"当年丞相在军帐教子,如今我们在租界藏书,都是要在这乱世里——\"她的话被突然爆发的口号声打断。
透过气窗,王小明看见举着\"誓死力争\"横幅的学生正将《论语》撕成传单,纸片纷飞如雪,每片都写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林小雨的玉佩突然发光,密室砖墙浮现出光斑组成的《诫子书》。当\"年与时驰\"的\"驰\"字亮起时,整面书墙开始翻转,露出背后成捆的《共产党宣言》。
王小明发现每本书的扉页都盖着\"静以修身\"的藏书印,朱砂色像极了诸葛亮批阅奏折时用的印泥。
\"读书人最厉害的武器在这里。\"
她敲了敲檀木匣,里面躺着半截刻满《少年中国说》的铅笔,石墨芯里混着成都武侯祠的香灰,\"当年姜维在剑阁读书拒敌,现在这些学生在租界读书救国,用的都是同一种力气。
为何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他就是认为纯粹的医学书,教育一两个医生医治不了整个国家。只有振聋发聩,能传播整个世界的文学书才能让中国所有少年都能去读书。\"
这节综合课程最后,林小雨最后以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少年说》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结尾,
“少年中国者, 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读书则国民读书,少年强则国强。没有知识,只会处处碰壁;没有知识,只会寸步难行。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