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白话译文逐句 全译: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人,祖籍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 (一说为匈奴后裔),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
林小雨与王小明沿着和州官道缓缓前行,林小雨的素纱披帛随风飘动,轻轻扫过官道,道旁的槐花如雪般簌簌落下,仿佛为他们铺就了一条梦幻的道路。
王小明低头看去,发现自己的麻履沾满了赭色黏土,那黏土质地细腻,散发着淡淡的泥土气息。
林小雨解释道:“这是长江汛期特有的冲积层,当年刘禹锡贬谪于此,每日都要踩踏这样的泥泞。”王小明听闻,心中不禁涌起对刘禹锡的同情与敬意,仿佛能透过这脚下的泥土,感受到诗人当年的艰难处境。
“看那苔痕。”林小雨轻柔的声音传来,她引领着王小明驻足在一段斑驳的石阶前。
清晨的阳光洒下,石阶上的青苔泛着孔雀石般的光泽,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眼前展开。王小明好奇地俯身细辨,只见石缝间竟嵌着半片缺角的砚台。
砚台上墨渍与苔藓相互交织,共生共荣,形成了一幅独特而奇妙的画面,仿佛是《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的生动注解。
“这半片砚台,说不定就是刘禹锡曾经用过的。”林小雨推测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在这偏远之地,他虽身处困境,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文人情怀,用笔墨书写着心中的志向。”
王小明轻轻抚摸着那半片砚台,感受着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仿佛穿越时空,与刘禹锡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他想象着刘禹锡在这陋室之中,借着微弱的灯光,研磨着墨汁,挥毫写下《陋室铭》的场景,心中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愈发浓烈。
在这和州官道的石阶前,林小雨和王小明沉浸在对刘禹锡的追思之中,周围的一切仿佛都静止了,只有那青苔与砚台,静静诉说着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
林小雨和王小明小心翼翼地将那半片砚台从石缝中取出,仔细端详。砚台的边缘已经磨损,缺角处露出粗糙的断面,但上面雕刻的纹路依然隐约可见,似乎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你看这纹路,应该是经过精心雕琢的,想必它的主人对它十分珍视。”王小明说道,眼中满是好奇与探究。
林小雨点头表示赞同:“刘禹锡一生坎坷,即便被贬谪,也未曾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追求。这砚台或许就是他在困境中坚守文人风骨的见证。”
两人继续沿着石阶向上走去,不远处出现了一座略显破旧的小屋。屋前的小院里,杂草丛生,但却有一种别样的宁静与古朴。
“这或许就是刘禹锡笔下的‘陋室’了。”林小雨说道,眼中带着一丝期待。
林小雨和王小明轻轻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竹扉,眼前的三间厢房在秋阳的照耀下,仿佛褪去了岁月的伪装,袒露出斑驳的筋骨。厢房看上去陈旧而沧桑,却又似乎蕴藏着无尽的故事。
林小雨的绣鞋轻轻踏过那龟裂的陶砖,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脉络上。
突然,她的动作惊起了案头半卷《金刚经》,经页在秋风中翻飞,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岁月。
在经页的翻动间,“斯是陋室”的朱批赫然映入眼帘。林小雨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她伸出指尖,轻轻拂过那已经褪色的“惟吾德馨”四字,语气笃定地说道:“这字迹,是刘宾客用竹枝蘸赭石写的。想当年,刘禹锡身处这陋室之中,虽生活清苦,却依然以笔为友,以经为伴,用这样独特的方式留下自己的感悟。”
王小明则被东墙的裂缝吸引,他伸手触摸,指腹瞬间沾满了石灰与草茎的混合物。他疑惑地看向林小雨,问道:“这墙皮?”
林小雨冷笑一声,眼中满是愤慨,说道:“这可是和州府的‘厚礼’。当时的刺史心胸狭隘,故意刁难刘禹锡,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他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最后更是派人用马粪混泥来糊墙,试图羞辱于他。然而,刘梦得却豁达乐观,笑称‘此中有真趣’。他并未被这些恶劣的环境所打倒,反而在困境中寻得了别样的乐趣,这份心境,非常人所能企及。”
就在这时,一阵穿堂风呼啸而过,西窗悬着的药葫芦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金石之声,仿佛在为刘禹锡的豁达精神奏响一曲赞歌。这声音在这破旧的厢房里回荡,让林小雨和王小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刘禹锡那高尚的品德和不屈的灵魂,在这看似简陋的陋室中,散发出的熠熠光辉。
穿堂风带着秋日的凉意,穿梭在这三间厢房之中,那药葫芦碰撞的金石之声,如同穿越千年的时光之音,萦绕在林小雨和王小明耳畔。
王小明沉浸在这独特的氛围中,感慨道:“在如此不堪的环境里,刘禹锡先生还能保持这般心境,实在令人敬仰。他的《陋室铭》,想必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有感而发吧。”
林小雨微微点头,目光在厢房内四处游移,似乎想要从这每一寸空间中,探寻到更多刘禹锡的痕迹。“是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他虽身处陋室,却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谈经论道,在精神世界里畅游,不为外界的纷扰所动。”
两人沿着厢房踱步,仔细观察着每一处细节。林小雨走到一张破旧的书桌前,轻轻抚摸着桌面,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刘禹锡伏案疾书时的温度。“这书桌,见证了他无数个日夜的思考与创作。每一个笔触,都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坚守。”
林小雨与王小明的目光被矮几上那横着的张断弦古琴吸引。
琴身古朴,琴腹的裂痕处塞着泛黄的诗笺,仿佛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过往。
林小雨轻轻伸出手,轻拨那未断的宫弦,刹那间,一声嗡鸣响起,其中竟隐隐蕴含着金石之韵,仿佛穿越时空,带着远古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是嵇康《广陵散》的残谱,”林小雨神情庄重,缓缓说道,“刘宾客以琴代笔,将心中的愤懑之情寄托于这弦音之中。在这困境里,琴成为了他抒发情感的挚友。”
王小明凑近细看琴轸,发现檀木上竟刻满了微型的《天论》篇章,一笔一划,精致入微,足见刘禹锡对学问的执着与热爱,即便身处陋室,也未曾放弃对思想的追求。
“刺史刁难,月俸只给三贯钱。”林小雨继续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愤慨。
她轻轻掀开琴囊,里面露出半串发霉的开元通宝,“如此微薄的俸禄,生活本就艰难,可他却典当自己的狐裘,只为换得弦丝来修复这把琴。然而,他又将换来的新弦赠予了隔壁的瞽叟。”刘禹锡的豁达与善良,在这一举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在这时,窗棂外恰传来盲者弹唱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俚语清晰可闻,那质朴的歌声与琴韵交织在一起,奇妙的是,竟暗合《陋室铭》的平仄。
这看似巧合的一幕,仿佛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让林小雨和王小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刘禹锡所处时代的文化氛围,以及他与百姓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系。
在这陋室之中,琴音、诗韵、民谣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独特而又和谐的画面,展现出刘禹锡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林小雨和王小明静静地聆听着窗棂外盲者弹唱的《竹枝词》与琴韵交织的旋律,仿佛置身于刘禹锡生活的那个时代。
那充满生活气息的俚语,伴随着古琴独特的音韵,将《陋室铭》中所表达的超脱与豁达展现得淋漓尽致。
“你听,这《竹枝词》与琴韵、《陋室铭》的融合,不正体现了刘禹锡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吗?即便身处困境,他也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将高雅的文学与民间的艺术相融合。”林小雨感慨地说道。
王小明点头赞同,目光仍停留在那把古琴上,说道:“是啊,他不仅在文学上造诣深厚,在品德上更是令人钦佩。典当狐裘换弦丝,又将新弦赠予他人,这种善良与无私,实在难能可贵。”
两人沉浸在这独特的氛围中,思绪万千。刘禹锡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品德,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刁难。
他的行为和作品,就像这陋室中的琴音,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能触动人心,传递着一种永恒的力量。
随着盲者的歌声渐渐远去,林小雨轻轻放下古琴,说道:“刘禹锡先生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存在这陋室之中,激励着后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追求高尚的品德与美好的精神世界。”
王小明深以为然,说道:“这次探寻,让我对《陋室铭》和刘禹锡先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的德馨,如同这秋风中的琴韵,悠扬绵长,永远传颂。”
晨雾如轻纱般弥漫在陋室周围,静谧的氛围中,隐隐传来清脆的驴铃声。只见韦应物骑着毛驴,缓缓策蹇而至。林小雨见状,急忙拉着王小明藏身于屏风之后,目光紧紧注视着门外的动静。
刘禹锡热情地迎出门去,将韦应物引入屋内。二人相对而坐,以茶当酒,谈笑风生。韦应物面带微笑,开口说道:“梦得兄这‘调素琴’,可比我在滁州所作的‘春潮带雨’?”言语间,满是对刘禹锡高雅情趣的赞赏与询问。
刘禹锡听闻,抚掌大笑,回应道:“韦苏州谬赞,不如说我这‘苔痕上阶绿’,正应你‘野渡无人舟自横’。”两人的对话,巧妙地将彼此的诗句相互呼应,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惺惺相惜之情。
正说着,刘禹锡为韦应物斟茶,一不小心,茶汤泼洒在一旁的墨竹屏风上。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原本看似普通的屏风,突然显露出别样的模样——原来是白居易寄来的《养竹记》拓本。仔细看去,竹节间竟藏着“往来无白丁”的蝇头小楷,字体娟秀工整,仿佛在诉说着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的志趣追求。这意外的发现,让屋内的氛围愈发显得雅致而温馨。
林小雨和王小明躲在屏风后,屏气凝神地看着这一幕,被眼前文人之间的高雅交流深深吸引。那茶汤泼洒后显现的《养竹记》拓本,以及隐藏其中的蝇头小楷,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唐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大门。
“你看,他们三人虽身处不同地方,却因文学和高尚的志趣紧密相连。这墨竹屏风上的《养竹记》,不仅是白居易对竹子品格的赞美,更像是他们之间友谊和共同追求的象征。”林小雨低声对王小明说道,眼中闪烁着光芒。
王小明点头,轻声回应:“是啊,‘往来无白丁’,他们与志同道合之人交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共鸣和思想的交流。这种纯粹的文人情怀,在如今看来,依然令人向往。”
屋内,刘禹锡和韦应物也被这意外出现的拓本所吸引。刘禹锡轻轻抚摸着屏风上的字迹,感慨道:“乐天兄这《养竹记》,以竹喻人,道出了我们文人对品德修养的追求。这‘往来无白丁’,更是我们交友的准则啊。”
韦应物颔首赞同:“正是如此,与贤能之士相交,如沐春风,方能在这尘世中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
在这晨雾弥漫的陋室里,墨韵茶香交织,文人之间的情谊与高尚情怀如同那隐于竹节间的小楷,虽不张扬,却深深铭刻在时光之中,成为了一段令人传颂的佳话。林小雨和王小明透过这扇屏风,仿佛亲身领略到了唐代文人的风采,心中满是对那个时代和这些伟大文人的敬仰之情。
夜半时分,蝉声嘶鸣,划破了夜的寂静。林小雨轻轻点亮那盏诸葛庐形制的纸灯,柔和的灯光瞬间在屋内弥漫开来。她指着纸灯,对王小明说道:“看这‘南阳诸葛庐’的深意。”
灯影映照在墙面上,投出《蜀相》的诗句。杜甫笔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与刘禹锡“何陋之有”的豁达,在这昏黄的光晕中奇妙地交融在一起。
王小明的目光被灯罩内侧吸引,只见上面用茜草写着“待时”二字,墨色深浅不一,显然是经过经年累月不断添笔而成。
林小雨见状,缓缓说道:“当年在朗州,刘禹锡处境艰难,但他从未放弃。他将《天说》刻在司马承祯的旧砚背面,表明自己对天地、对人生的思考。
这‘待时’二字,正是他在困境中坚守,等待时机以实现抱负的心境写照。”
王小明凝视着“待时”二字,仿佛能感受到刘禹锡当年在困境中那份坚定与执着。他想象着刘禹锡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笔一划写下这两个字,每一次添笔,都是对未来的期许,对理想的坚守。
林小雨轻轻拨动灯穗,灯影忽然大盛,光芒仿佛穿越时空,映出二十年前刘柳二人在贬所夜话的场景。画面中,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所展现的孤独与坚韧,正与此刻陋室中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高尚品德相互辉映。
“刘禹锡与柳宗元,他们在仕途上都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林小雨感慨地说道,“他们在贬谪之地相互鼓励,以文字为武器,以精神为支柱,共同面对生活的磨难。”
王小明看着那如梦如幻的灯影画面,心中涌起对两位先贤的深深敬意。他说道:“他们的精神就像这盏灯,即便在黑暗中,也能照亮前行的道路。刘禹锡身处陋室,却心怀天下,等待时机一展抱负;柳宗元独钓寒江,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
在这夜半蝉嘶的陋室中,诸葛庐形制的纸灯成为了连接古今的纽带,让林小雨和王小明深刻领略到刘禹锡等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他们明白,这份精神传承至今,激励着后人在困境中坚守信念,追求高尚,等待时机,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
灯影渐渐暗下,但那蕴含的精神光芒,却永远照亮着他们的心灵。
临别之际,林小雨领着王小明来到后山。后山静谧而幽深,四周弥漫着神秘的气息。在一处被苔藓重重覆盖的地方,矗立着一块石碑。林小雨轻轻走近石碑,像是触动了某种机关,石碑上突然显出血色刻痕,竟是刘禹锡用陨铁匕手书的《陋室铭》初稿。
“刺史派人磨平三次,”林小雨语气中带着一丝愤慨,她轻轻抚过凹陷的“龙”字,继续说道,“即便遭受如此刁难,他也毫不退缩,毅然改刻‘仙’字,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来喻示自己的傲骨,表明无论外界如何打压,都无法磨灭他的志向。”
王小明凑近细看,仿佛能看到当年刘禹锡在这石碑前,怀着满腔的不屈与坚定,一次次刻下心中的信念。
此时,王小明怀中一直带着的拓本突然发烫,他惊讶地赶紧展开,只见“惟吾德馨”四字渗出松烟香。那香气淡雅而醇厚,仿佛带着刘禹锡高尚品德的气息。
这奇异的景象,让王小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刘禹锡精神的力量,即使历经千年,依然鲜活而强大。
林小雨看着王小明手中的拓本,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紧接着,她轻轻挥动披帛,扫过碑面。刹那间,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涌动,千年苔衣应声而落,石碑上露出最新添刻的“沉舟侧畔千帆过”。这几个字笔锋刚劲有力,如剑般凌厉,仿佛要劈开贞元二十一年那笼罩着刘禹锡的阴霾。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即便身处困境,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相信,新的生机总会在磨难之后出现。”林小雨说道,眼中闪烁着光芒。王小明凝视着这新刻的字迹,心中被刘禹锡的乐观与豁达深深打动。
在经历了无数挫折与打压后,刘禹锡依然能保持如此积极的心态,着实令人敬佩。
这块石碑,见证了刘禹锡的坚韧与不屈,承载着他的高尚品德和对未来的希望。林小雨和王小明站在石碑前,深刻地体会到了刘禹锡精神的伟大。
他们明白,这段穿越时空的经历,不仅让他们了解了《陋室铭》背后的故事,更让他们收获了一份激励人心的力量。带着这份力量,他们将继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面对困难,坚守信念,追求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