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雨和王小明走进医院,消毒水的味道扑面而来。消毒水那刺鼻的气味如针一般刺入王小明的鼻腔,让他不禁皱了皱眉头。
就在这时,他注意到产房外的长椅上坐着一个男人,男人手里紧紧攥着那份已经被揉得皱巴巴的病历。
王小明的目光向下移,只见男人脚边堆着七八个空矿泉水瓶,像是他在这漫长等待中一饮而尽的“战绩”。男人的鞋面上沾着干涸的米粥渍,那想必是昨夜妻子破水时,慌乱中打翻的早餐留下的痕迹,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这场迎接新生命之旅的慌乱与仓促。
“这是张叔叔,他爱人进去26小时了。”林小雨轻声对王小明说道,声音里满是同情。说着,她轻轻把保温桶放在长椅旁,桶盖上凝结的水珠承受不住重力,滚落下来,“啪嗒”一声在瓷砖地上砸出暗色圆点,仿佛砸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男人像是听到了声响,机械地点点头向林小雨道谢,他抬起头的瞬间,王小明看到他眼底布满了血丝,纵横交错,像极了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河道。
那是怎样的一种疲惫与焦灼啊,王小明不禁心中一紧,他能感受到这个男人在这漫长的26小时里,内心承受着怎样的煎熬。
每一分每一秒,他都在担忧着产房里妻子和孩子的安危,这份担忧如同一团火,在他心里熊熊燃烧,将他的精力一点点耗尽。
王小明和林小雨静静地陪着男人,时间在这紧张的氛围中缓缓流逝,每一秒都显得如此漫长。产房里时不时传来医护人员匆忙的脚步声和医疗器械的碰撞声,让这原本安静的走廊更添几分紧张。
男人时不时地站起身,朝着产房的门张望,眼神中满是渴望与担忧,仿佛这样就能透过那扇紧闭的门,看到妻子和孩子平安的模样。
透过观察窗,王小明能清晰地听到产妇痛苦的呻吟声,那声音仿佛一把重锤,一下一下地撞击着他的心脏。
与此同时,胎心监护仪规律的嘀嗒声也传入耳中,仿佛在倒计时这场艰难的生命诞生之旅。王小明看见孕妇由于剧痛,指甲深深抠进丈夫的手臂,在皮肤上留下了月牙状的血痕,而丈夫则紧紧咬着牙,一声不吭,任由妻子抓着,眼神里满是心疼与担忧。
突然,助产士猛地掀起隔帘,高声喊道:“开十指了!”紧接着,血色床单被匆匆撤换,只见一团湿漉漉的黑发已隐约可见,新生命即将降临。
“看见那台分娩镇痛泵了吗?”林小雨指着产妇腰侧的仪器,表情凝重地说道,“麻药只能减轻三成疼痛。生孩子的痛,是无法完全消除的。”
话音未落,孕妇像是感受到了更强烈的疼痛,突然弓起身子,整个人都在颤抖。胎心监测屏上的曲线也跟着剧烈波动起来,仿佛在诉说着此刻的惊险。
角落里待命的儿科医生默默戴上橡胶手套,眼睛紧紧盯着产妇和监测屏,腕表的秒针正指向凌晨三点,这个寂静却又充满紧张氛围的时刻。
在众人揪心的等待中,新生儿响亮的啼哭终于响起。那一声啼哭,仿佛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宣告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就在这刹那,一直强撑着的张叔叔双腿一软,直接瘫坐在血污未清的地砖上,脸上满是劫后余生的表情。
当护士抱着裹在襁褓里的孩子出来时,张叔叔挣扎着站起身,双手颤抖得厉害,怎么也解不开防疫服的系带。最后,他几乎是下意识地用牙咬开了活结,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自己的孩子。
林小雨在一旁轻声对王小明说:“他妻子骨盆裂了两公分,这会儿正在缝合。”王小明听到这话,心中一阵震撼。他原本只看到了新生命诞生的喜悦,却没想到背后母亲要承受如此巨大的伤痛。一个小小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母亲却要经历这般生死考验,这让他对母爱的伟大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清晨六点,天色刚刚亮起,哺乳室里已经忙碌起来。王小明和林小雨走进哺乳室,便看到三个产妇正各自坐在椅子上给孩子喂奶。其中一位穿着碎花哺乳衣的年轻妈妈,突然发出一声低呼。
王小明循声望去,只见她浅色的衣料迅速洇开深色的水痕,原来是她的乳头被婴儿咬破了。
“这比宫缩还疼,”年轻妈妈苦笑着,轻轻调整着喂奶的姿势,而婴儿的嘴角还沾着血丝,她接着说道,“但护士说多吸才能通乳。没办法,为了孩子,只能忍了。”她的眼神里透着无奈,却又满是坚定,那是一种为了孩子甘愿承受一切痛苦的母爱。
王小明的目光移向一旁的温奶器,上面整整齐齐摆放着17个奶瓶,这意味着这里有17个新生命嗷嗷待哺。而值夜班的护士,此刻正坐在角落打盹。她看起来疲惫不堪,胸前别着的工牌上写着“连续值班23小时”。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下,她依然坚守岗位,守护着这些产妇和新生儿。
就在这时,消毒锅突然发出尖锐的鸣叫声,打破了哺乳室里短暂的宁静。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惊得正在打盹的护士一个激灵,她手中拿着的饼干“啪嗒”一声掉进白大褂口袋,饼干碎屑洒落在桌上的新生儿黄疸检测报告上。护士赶忙起身,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走向消毒锅。
王小明看着护士忙碌的身影,心中不禁感慨。在这个小小的哺乳室里,产妇们承受着身体上的疼痛,努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营养;而护士们则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保驾护航。这一幕幕场景,让他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新生命的成长背后,都有着无数人的付出和艰辛。
林小雨在一旁轻声说道:“你看,从孩子的出生到成长,父母要付出多少心血。这还仅仅是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王小明默默点头,他越发明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知道,自己应该更加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用实际行动去孝顺他们,回报他们那无私的爱。
离开医院的路上,王小明的心情格外沉重。他想到自己的母亲,当年也是这样历经千辛万苦才把他带到世上,而自己平时却很少去思考这些,更没有给予母亲足够的关心和回报。他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更加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用自己的行动去孝顺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爱和关怀。
……
王小明跟着林小雨来到养老院,当他推开玻璃门的瞬间,一股浓重的尿骚味扑面而来,那刺鼻的气味让他忍不住后退了半步。
林小雨似乎早已习惯,面色平静地径直走向在走廊里溜达的一位老太太,轻轻搀起她的胳膊,关切地问道:“吴奶奶,您假牙又忘戴了?”
老人含糊地笑着,一张嘴露出光秃的牙龈,岁月仿佛把她曾经的活力也一并带走。王小明注意到老人腕带上印着的紧急联系人电话,号码已经褪色,模糊不清,仿佛在诉说着老人被岁月遗忘的孤独。
两人继续往前走,来到活动室。里面五个老人正围坐在一台电视前,电视屏幕上雪花点闪烁不停。穿着枣红毛衣的赵爷爷突然情绪激动起来,用力拍打遥控器,大声抱怨道:“怎么放起奶粉广告了?我要看《西游记》!”这时,护工听到声音,急忙小跑着过来调台。王小明看到护工围裙兜里露出半截咬过的冷馒头,想必是她忙碌得连好好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
护工一边安抚着赵爷爷,一边熟练地调试电视。不一会儿,电视里传出《西游记》熟悉的片头曲,老人们的脸上这才露出了笑容。看着这一幕,王小明心里五味杂陈。这些老人,在养老院里,生活看似平静,却充满了无奈。他们有的被家人遗忘,有的只能对着不太清晰的电视寻找一点乐趣。
林小雨轻声对王小明说:“很多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他们渴望陪伴,渴望关爱。养老院虽然能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但却给不了他们真正想要的亲情。”王小明点了点头,心中涌起一阵怜悯。
他看着护工忙碌的身影,又想到刚刚看到的那些老人,突然意识到,在这个社会的角落里,有许多这样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晚年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
王小明暗暗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多关注身边的老人,多陪陪自己的父母。
这些老人就像一本本厚重的书,他们的人生经历值得年轻人去倾听,他们渴望被关爱、被重视的心情,更应该被理解。
林小雨轻轻叩响309的房门,连叩三下后,才缓缓推开。床头的电子钟清晰地显示着14:30,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王美兰老人正坐在床边,对着窗户认真地梳着头。她手中的银丝梳齿上,只挂着一根孤零零的白发,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
“我闺女下周就来接我,”王美兰老人一边说着,一边小心地抚平枕套上的褶皱,眼神中满是期待,“昨天通电话说在给孩子办留学手续。”
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仿佛女儿的成就就是她最大的骄傲。然而,王小明却从她的话语里,听出了一丝落寞,那是对女儿陪伴的渴望。
王小明的目光被五斗橱上的全家福相框吸引。照片里,一对中年夫妇笑容满面地抱着穿着学士服的女儿,一家人看起来幸福美满。可他注意到,相框的边缘发黏,不难想象,老人每天都会用口水去擦拭这张照片,只为了能让它时刻保持干净,仿佛这样就能拉近与家人的距离。
玻璃板下压着一本2018年的台历,王小明走近一看,重阳节那页折着角。重阳节,本是家人团聚、敬老孝亲的日子,想必在那一天,老人对家人的思念更为浓烈,所以才特意折起那一页,或许她在心里无数次盼望着,这一天能和家人共度。
林小雨看着王美兰老人,眼中满是同情与理解。她轻声问道:“阿姨,您一个人在这儿,会不会觉得孤单呀?”
王美兰老人愣了一下,随即笑着回答:“不孤单,闺女忙,我能理解。孩子有出息,在外面闯事业,我高兴。”可那笑容里,却藏着深深的无奈。
王小明心中一阵刺痛,他明白,老人嘴上说着理解,可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家人能多陪陪自己。老人将对女儿的爱,都寄托在了对过去照片的摩挲和对未来团聚的期盼上。尽管孤独,却依然为女儿的成就感到欣慰,这种深沉的母爱,让王小明越发觉得心酸。
离开309房时,王小明回头望去,王美兰老人依旧坐在床边,眼神望向窗外,似乎在想象着女儿来接她的场景。
林小雨轻声对王小明说:“你看,父母总是这样,为了孩子,什么都能忍受。我们做子女的,一定要多陪陪他们。”
王小明重重地点点头,他深知,像王美兰老人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无数的父母在默默付出后,在晚年却只能孤独度日。
电梯口骤然喧闹起来,打破了养老院原本略显沉闷的氛围。
一个身着西装的男人,手里提着精致的果篮,脚步匆匆,身后跟着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爸!”男人急切地呼喊着,径直冲向坐在轮椅上的痴呆老人。
然而,老人眼神茫然,只是下意识地攥住身旁护工的衣袖,对亲生儿子的呼唤毫无反应。
孩子似乎被医院里浓重的消毒水味吓到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年轻妈妈面露惊慌,急忙往后退了几步,嘴里念叨着:“宝宝怕细菌,我们在楼下等吧。”说罢,便转身匆匆离去。
王小明看到男人一脸尴尬与无奈,他匆匆塞给护工两千块钱,此时他西装的肩头还粘着婴儿的奶渍,显得有些狼狈。
男人似乎想在金钱上弥补自己不能陪伴父亲的遗憾,又或许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护工能更好地照顾老人。
就在电梯门缓缓合拢的时候,轮椅上的老人突然哼起了《东方红》,含糊不清的曲调中,口水不受控制地滴落在那簇新的钞票上。这一幕,充满了无奈与心酸,让人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曾经亲密的父子,如今却因老人的痴呆而变得如此陌生,而家人的陪伴,似乎也总是被各种现实因素所阻碍。
在顶楼的临终关怀区,静谧得让人有些压抑。林小雨和王小明缓缓走着,林小雨突然停在一扇虚掩的门前。
屋内,84岁的李教授正对着空荡荡的空气讲课,他的手指如枯枝般瘦弱,轻轻划过泛黄的教案,声音虽微弱却带着一丝执着:“今天讲《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他仿佛回到了曾经站在讲台上的时光,台下坐着一群认真听讲的学生。
床头柜上,降压药瓶杂乱地摆放着,中间夹着一张女儿从海外寄来的明信片。王小明走近一看,邮戳日期竟是五年前。
这张明信片,或许是老人在孤独岁月里的一丝慰藉,可时间却无情地提醒着他,女儿已经很久没有音信了。
暮色渐渐漫过窗台,给房间披上了一层灰暗的纱。这时,护工推着送餐车经过,不锈钢餐盘里的土豆炖肉已经凝出了白色油膜,显然已经放了一段时间。
不知是被送餐车的声音惊扰,还是思绪突然回到现实,李教授突然清醒过来。他眼神有些迷茫,把假牙放进水杯,对着空气说道:“小同学,帮我看看这道题......”
他指着墙上的电子钟,仿佛那仍是教室里熟悉的黑板。这一幕,让人心中一阵刺痛,李教授一生教书育人,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记忆已经混乱,可对教育的执着依然深入骨髓。而他的孤独,就像这渐渐蔓延的暮色,浓厚得化不开。
在这临终关怀区,王小明深刻地感受到了老人对亲情的渴望和岁月流逝带来的无奈,也更加坚定了他珍惜与父母相处时光的决心。
……
地铁缓缓行驶,玻璃上映出王小明略显沉思的脸。他下意识地摩挲着林小雨给他的挂号单存根,背面印着“孕妇学校课程:新生儿护理”,这几个字仿佛又将他带回到医院产房外那紧张又充满希望的场景,让他深刻体会到新生命诞生背后父母的艰辛付出。
这时,王小明注意到对座的老伯紧紧攥着医院的ct袋,袋角不经意间露出“晚期”二字。他心中一紧,对老伯的遭遇充满同情。就在车厢摇晃时,老人袋子里滚出一个橘子,王小明赶忙弯腰去捡。
在捡起橘子的瞬间,他瞥见自己校服袖口缝着母亲手绣的名字缩写。那细密的针脚,饱含着母亲对他深深的爱,让他心头一热。这一刻,他强烈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无处不在,只是自己常常忽略。
出站时,夜晚的风轻轻吹过,带来丝丝凉意。林小雨把养老院的手工课作品塞给王小明,说道:“这是吴奶奶编的中国结,她给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一个。”
王小明接过中国结,感受着尼龙绳粗糙的触感,发现上面缠着十几根不同颜色的线头,像极了产房里交织的监护仪导线,每一根都仿佛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吴奶奶虽然身处养老院,却依然心怀温暖,将这份爱意传递给每一个人。
夜风掀起路边的外卖单,王小明不经意间看见某个订单备注栏写着:“爸,药放门口,最近项目验收忙。”
这简短的一行字,让他心中五味杂陈。他突然想起李教授床头那份冷透的土豆炖肉,那位孤独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对亲情的渴望是如此强烈,却得不到子女的陪伴。
想到这里,王小明心中满是愧疚。他摸出手机,毫不犹豫地删掉了明天约球的微信。他知道,比起和朋友玩乐,回家陪伴父母才是更重要的事。
在这一天的经历后,王小明深刻地明白了“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这句话的含义,他决定从现在开始,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刻时光,用实际行动去回报他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