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十二则,《论语》儒家经典着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则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初中阶段的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
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世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林小雨的手在空中划出一道极光帷幕,无形的时空壁将王小明带入公元前497年的曲阜。
晨光中,杏坛上的孔子正在讲学,三千弟子席地而坐。王小明穿着粗布长衫,悄悄混入其中。
\"看,\"林小雨在他耳边低语,声音化作一只会说话的蝴蝶,\"夫子今天讲'学而时习之'。\"蝴蝶停在他肩头,翅膀上浮现出孔子周游列国的画面:\"他三岁丧父,十七丧母,却自学成才,开创私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林小雨翻译,“孔子是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这一则,孔子的话中第一句是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是讲为人处世;第三句则是讲有才能的人自身应该的道德修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做老师了。”林小雨问王小明,“就像之前我们在之前的课上,就学习过‘有朋自远方来’的意思,如今再听孔子亲言,你是否又有体会?”
王小明像个木鱼锤子,连忙点头,“温故而知新,这也是学习的方法。”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曾氏,名参,字子舆。曾子少时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鲁哀公五年(前490年),奉父命至楚,从学孔子……”
林小雨科普后继续翻译道,“曾子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我知道了,每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自我鞭策,既是为人处世的道德,也是巩固学习的方法。”王小明说。
林子笑曰,“孺子可教也。”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顺从意愿,又不越过法度。”
林小雨继续科普,“根据孔子的这句话,为了向孔子圣人学习为人处世,后世人于是就将人生十五岁称作‘志学’之年,三十岁‘而立’之年……等等。”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是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王小明听后,在心里与林小雨感悟道,“苦读书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像囫囵吞枣,不知其味。只思考不读书,则是将自己的脑袋装满了无根之水,所谓胡思乱想。要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才能有所收获。”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是孔子在夸奖弟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贫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林小雨科普,“颜回(公元前521年~前481年),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鲁国都城人(今山东省曲阜市),另说今兖州人(或是原籍),后人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颜回生活清苦而能安贫乐道,终生未仕而好学不倦。他一生追随孔子,天赋聪颖,对孔子学说身体力行,多次受到孔子的称赞。”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是在教导学生,学习不仅仅只是懂得学问和事业的方法,其本身就应该是一件值得人快乐的,所以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林小雨说,
“这是孔子在跟弟子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是在说哪怕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生活困苦,只要他仁义做人,无愧于心,他也能乐在其中。
而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富贵,对于他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可冷眼远观而绝不会去接触,并且再富贵的浮云,无根无依,是经不住大风,一吹就散的。”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见)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也具有的缺点。”林小雨说,
“这是孔子教导弟子,不要认为自己有学问了,就自高自傲,哪怕是他,也不会轻视其他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路人。毕竟,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无完人,各有长短,更应当取长补短,以人为镜,打磨自身。”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曾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是在教导学生坚定信念,哪怕一个国家所有的军队,都可以任意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平民百姓,(也)不可以改变自己的志气。
孔子是在以夸张的修辞,告诫弟子们,保持自身的志气对于自身来说,比统领三军的主帅对于三军而言,更需要坚持不懈。”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也就是卜商(公元前507年—前400年) ,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他曾任莒父县令,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
林小雨简单给王小明介绍子夏道,
“他说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王小明正听得入神,忽然被点名。\"子贡,你来说说何为'仁'?\"孔子温和的目光扫过来。王小明一惊,肩上的蝴蝶轻啄他的耳朵:\"别怕,你现在是子贡。子贡(前520-公元前456年)春秋时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列于孔门言语之科,善辞令。\"
他深吸一口气,想起装修纠纷时的坚持:\"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赞许地点头,继续讲解。林小雨的蝴蝶又在他耳边絮语……
午间休息时,王小明跟着子路去井边打水。林小雨化作一只翠鸟,停在井沿:\"子路性格刚直,后来为救主而死...\"井水映出子路豪爽的笑容,王小明忽然明白何为\"见义勇为\"。
傍晚,孔子在杏树下抚琴。
夕阳的余晖洒在杏坛上,将孔子的身影拉得修长。他盘腿坐在古琴前,指尖轻抚琴弦,仿佛在抚摸岁月的年轮。
林小雨的竹簪在空中划出一道音律,将王小明带入这美妙的琴声中。
\"听,\"林小雨化作的翠鸟,停在王小明肩头,\"这是《文王操》。\"琴声如清泉流淌,时而激越如高山流水,时而婉转如燕语呢喃。王小明看见杏花随着琴声起舞,每一瓣都化作一个音符。
孔子的手指在琴弦上跳跃,像在书写一部无字的《论语》。\"夫子不仅精通六艺,\"翠鸟轻声说,\"更将它们融会贯通。\"琴声中浮现出孔子射箭的画面:他拉弓如满月,箭矢破空而出,正中靶心。
突然,琴声一转,变得雄浑有力。林小雨的竹簪轻点,空中浮现出孔子驾车的场景:\"看,他驾驭战车如行云流水。\"四匹骏马在他的指挥下步伐整齐,车轮碾过的地方开出朵朵杏花。
琴声渐缓,孔子开始吟唱。王小明惊讶地发现,歌词竟是《诗经》中的句子。林小雨的翠鸟形态化作一片竹简:\"夫子将诗、书、礼、乐融为一体,这就是'六艺'的精髓。\"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暮色中,杏花纷纷扬扬落下。王小明伸手接住一瓣,发现上面刻着\"君子不器\"四个字。林小雨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真正的君子,应该像夫子这样全面发展,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项技能。\"
孔子收起古琴,目光温和地望向王小明:\"子贡啊,可明白琴中之理?\"王小明起身行礼:\"夫子,学生明白了,六艺不仅是技艺,更是修身之道。学问不在纸上,而在践行。\"孔子欣慰地笑了,杏花纷纷扬扬落下,每一瓣都刻着\"儒\"字。
课程将尽,林小雨化身的翠鸟忽然振翅而起,羽翼在虚空中划出一道金线。
王小明看见无数朝代如珍珠般串联其上,每颗珍珠里都映着《论语》的身影:汉朝太学生晨诵\"学而篇\"的声浪,唐朝科举考场飘荡的墨香,宋朝书院飞檐下辩论的余音。
\"看这颗建元五年的珍珠。\"
林小雨落地,从翠鸟变回人身,她轻点其中一颗,刘彻正与董仲舒对坐论道。少年帝王手中的竹简写着\"罢黜百家\",而老儒生案头的《春秋繁露》正渗出\"仁政\"二字。王小明忽然发现,未央宫的梁柱上竟暗刻着\"己所不欲\"的篆文。
竹簪转向另一颗朱红色的珍珠,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解《四书集注》。\"这时候的《论语》已经不只是书,\"林小雨的裙摆拂过珍珠表面,泛起涟漪,\"而是丈量天地的圭臬。\"王小明看见学子们的青衫上浮出\"格物致知\"的暗纹,如水中游鱼般灵动。
忽然来到清末的江南贡院,林小雨的竹簪化作一支湖笔:\"这是最后一场科举,看那考生。\"王小明看见寒门书生在\"子曰\"的考题下晕染出万言策论,宣纸背面却洇着维新变法的墨迹。贡院的砖缝里,八股文章与西学新知正在角力。
\"最有趣的在这里。\"林小雨带他降落在民国茶馆。留着辫子的老学究与西装青年正在论战,案上的《论语》被咖啡渍染黄。戴圆框眼镜的女学生突然拍案:\"夫子说'有教无类',女子为何不能入学堂?\"她手中的《新青年》杂志里,铅字版的《论语》正在重组基因。
回到杏坛,孔子的琴声在王小明耳畔回响。林小雨的竹簪在空中写下\"一以贯之\":\"从董仲舒到王阳明,从维新派到新儒家,变的只是注解,不变的是这条仁义的文脉。\"她挥袖洒出星尘,王小明看见自己装修纠纷时的坚持,社区服务时的热忱,都映着\"见义勇为\"的微光。
\"现在明白了吗?\"林小雨将竹簪插入他手中的笔记本,\"你写下的每个字,都是这条长河里的浪花。\"王小明低头,发现笔记本背面,浮现出历代儒生批注的幻影,最新的空白处正等待他的笔迹。
回到现实世界,王小明手中多了一卷竹简。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卷竹简,更是一份关于修身与治学的感悟。而林小雨教给他的,不仅是《论语》的章句,更是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圣贤之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