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中,王小明推开院门,看见林小雨正倚在银杏树下。
她今天穿着一袭月白色的民国学生装,立领斜襟,袖口绣着细小的竹叶纹。乌黑的长发用蓝绸带扎成两条麻花辫,垂在胸前,发梢还别着枚铜制的校徽。
\"早啊,\"林小雨转过身,裙摆扬起一阵带着墨香的风。王小明注意到她的布鞋上沾着露水,鞋尖绣着朵会开合的梅花。
最引人注目的是她胸前别着的钢笔,笔帽上刻着\"知行合一\"的篆文,在阳光下泛着青铜色光泽。
她问王小明,\"我今天这身打扮,是不是很有'五四'青年的味道?\"
王小明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早安。你这身学生装,让我想起《朝花夕拾》里的女学生。\"他注意到她的布鞋上沾着露水,鞋尖绣着朵会开合的梅花,\"这梅花...是活着的?\"
\"聪明,\"林小雨低头看了看鞋尖,\"这是我在燕京大学读书时,一位老教授送的。\"她变戏法似的从书包里掏出一本线装《论语》,书页间夹着片泛黄的照片:\"你看,这是我在未名湖畔的留影。\"
王小明接过照片,惊讶地发现她手中的《论语》竟是胡适批注的版本:\"你这身打扮,是要带我去参加新文化运动吗?\"
\"猜对了一半,\"林小雨的竹簪在空中划出一道时光隧道,\"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既是旧学的殿堂,也是新知的摇篮。\"她的学生装突然多了件藏青色的呢子大衣,围巾上别着枚会发光的校徽。
王小明跟着她走进时光隧道,忍不住问:\"你这身衣服...会随着时代变化?\"
\"就像《论语》一样,\"林小雨从书包里取出个铜制墨盒,\"既要保持本色,又要与时俱进。\"她蘸墨在《论语》扉页写下\"温故而知新\",字迹竟化作全息投影,映出历代儒生批注的画面。
当王小明跟着她走进北大红楼时,林小雨的学生装又多了件实验室的白大褂。她变出副圆框眼镜戴上,镜片上浮现出《论语》的现代解读:\"看,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让经典活在当下。\"
“不过,我们今天倒不是继续学习《论语》里的道理,当当当……”
林小雨从包里取出一本画着落日与残花,重点是有鲁迅先生人像的名着——《朝花夕拾》,递给王小明,
“这本《朝花夕拾》,又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收录鲁迅先生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艺术作品。”
“今天的课程为,名着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1926 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先生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 年 9 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 1927 年出版,是温馨的回忆和理想的批判。”
林小雨的竹簪在空中划出一道墨痕,将王小明带入1926年的北京。她今天特意换上了月白色的民国学生装,立领斜襟上别着枚会发光的校徽,裙摆绣着细小的竹叶纹,随着步伐轻轻摆动。
\"看,\"她指着胡同口卖糖葫芦的小贩,\"这就是鲁迅笔下'无常'的原型。\"王小明看见小贩的草帽下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手中的糖葫芦突然变成了招魂幡。
“《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
他们来到八道湾胡同,林小雨的竹簪轻点,空气中浮现出鲁迅伏案写作的身影。
\"他正在写《狗·猫·鼠》,先生在此文中描写了他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更是在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她轻声说。
“而先生的《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林小雨翻开鲁迅先生桌上一本泛黄的《二十四孝图》,王小明瞬间被拽入老莱子的彩衣,变成留守儿童在敬老院表演节目的现代画面。古今\"孝道\"在泪光中重叠。
……
突然,画面切换到三味书屋。林小雨的学生装变成了蓝布长衫,再次和王小明重回百草园。
\"注意看长妈妈,\"林小雨的竹簪指向厨房,\"她正在准备'美女蛇'的故事。\"灶台上升起的蒸汽里,浮现出书生、老和尚和飞蜈蚣的身影。
不久,他们站在鲁迅故居的枣树下。林小雨的竹簪轻点,树影化作《秋夜》的句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王小明看见鲁迅正在树下抽烟,烟圈里浮现出《朝花夕拾》的篇章。
他们来到一处四合院,林小雨的竹簪轻点门环:\"这里是鲁迅写《阿长与〈山海经〉》的地方。\"门内传来长妈妈哄孩子的声音,王小明看见幼年鲁迅正捧着《山海经》,眼睛亮如星辰。
“《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篇文章,前者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后者,我们曾专门学习过,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这两篇文章,或者整部《朝花夕拾》皆是先生对童年的怀念,又或者说是鲁迅先生从这些怀念的旧事记忆里挑选出治世的药材,煮成了这一锅《朝花夕拾》。\"
……
五猖会的锣鼓声中,王小明代入幼年鲁迅的感受,体会明明满心期待却被父亲按在《鉴略》前的无奈与伤心。
林小雨的簪子化作游蛇,叼走线装书,塞给他一包龙须糖。当迎神队伍经过时,他们看见无数现代孩子背着琴盒、提着画板,在补习班间穿梭。
林小雨叹息,
“《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然而,百年后现代社会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又能够减少多少呢?”
……
后来,鲁迅先生的父亲病重。
诊室的药香里,王小明攥着\"原配蟋蟀\"的药方发抖。
“《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林小雨将紫河车化作全息投影,现代电视购物正叫卖\"量子养生仪\",售卖仪器的主持人衣冠楚楚,口若悬河,宣传仪器的老教授资历非凡,慈眉善目。
可那所谓的“量子养生仪”连初中肄业的王小明都知道是个不靠谱的东西,甚至王小明还曾从一个网络揭秘打假的视频里,知道那些“量子养生仪”或者“养生石”要真蕴含能量,那大概就是含有超量的辐射,对人体只有害无益,甚至有致癌风险。
主持人,老教授,乃至他们背后的他们……
王小明只觉得,它们眉眼间尽是陈莲河的影子。
……
“《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教唆其他人家孩子学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王小明回忆《琐记》原文: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之后则是引诱小鲁迅看春宫图,“刘备”书……故意鼓舞无知的孩子们打旋子,害得他们跌倒。等孩子们摔得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瞎说糊弄孩子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林小雨提醒道,“
烧酒调了水粉擦伤口,有可能会导致伤口症状有所加重。因为烧酒调水粉刺激性比较大,而且也达不到消炎和杀菌作用,对于伤口的恢复没有任何作用。
反而会导致伤口出现疼痛以及肿胀,甚至会出现感染,还有可能会导致伤口出现久不愈合的情况,症状比较严重时也会使局部留下疤痕。
所以在皮肤出现伤口之后,不可以用烧酒调水粉擦伤口。\"
最后,这衍太太更是教唆小鲁迅去家里偷窃之后,又故意传播小鲁迅偷窃的流言。
“有些小人,真可以就是说真是小人,她待亲生的孩子狠,严格,自然也是一个明知道什么是非对错的聪明人,不是真的愚昧无知。可为何就这么见不得其他孩子好?而且小鲁迅又如何得罪了她?趁机或者有意将小鲁迅引入歧途,更甚至传播小鲁迅的流言蜚语,简直……”
王小明实在有些气愤,却终究还是骂不出口。
还是林小雨说了一句,“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
接着林小雨的学生装变成了日本留学生的制服:\"来,我们去仙台。\"她挥动竹簪,空中浮现出藤野先生批改鲁迅笔记的场景。王小明看见讲义上的红笔批注化作樱花,飘落在鲁迅的案头。
\"看这些批注,\"林小雨的竹簪轻点樱花,\"藤野先生不仅教鲁迅医学,更教会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樱花突然变成蝴蝶,翅膀上写着\"严谨\"二字。
“君子生于小国,非君子之过也。或许藤野先生也不是什么君子,但确实是鲁迅先生的一名合格的老师。”
回到北京,林小雨换上灰布长衫,戴上圆框眼镜:\"《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他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她带着王小明走进鲁迅的书房,看见他正在写《藤野先生》。稿纸上的墨迹还未干,王小明闻到一股混合着墨香和药草的气息。
……
“《范爱农》描述的范爱农是旧社会充满爱国情怀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在咸亨酒店那略显陈旧却充满故事感的柜台之前,身材瘦削的鲁迅先生和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范爱农相对而立。
他们手中各自端着一碗散发着浓郁香气的黄酒,随着轻轻一碰,清脆的响声在空气中回荡开来。
就在此时,远方突然传来一阵喧嚣声,只见夜空中闪耀起了明亮的火光。定睛一看,原来是象征着辛亥革命的熊熊烈火正在燃烧。这火光映照得整个城市都亮如白昼,而令人惊奇的是,在那火光之中竟然隐隐约约地浮现出一面巨大的虚拟红旗,上面似乎还闪烁着“光复”两个字。
站在一旁目睹这一幕的王小明以一种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在红枣木的柜台上用酒水写下了一行血色的字迹:“革命会变味,但总有人醒着醉。”
最后一滴绍兴黄酒落下时,王小明手中的《朝花夕拾》突然变轻。每页纸都化作蝴蝶,翅翼上印着鲁迅的批注:\"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佳肴,值得永远铭记。\"林小雨的蓝布衫在蝶群中若隐若现,仿佛另一个时空的阿长,正把打开新世界的钥匙,悄悄塞进每个迷茫者的掌心。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林小雨的竹簪在空中写下\"隔膜\"二字,\"是因为它们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