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柔和的阳光宛如细碎的金箔,透过疏密相间的树叶,星星点点地洒落在王小明和林小雨身上。
林小雨今日身穿着一袭淡青色的古装,那颜色宛如春日里初绽的嫩芽,清新而淡雅。这袭古装的材质轻盈柔软,仿佛微风拂过便能随风舞动起来。其衣袂飘飘然,好似山间潺潺流淌的清泉,灵动而又飘逸,给人一种如梦似幻之感。
再看她那一头如瀑布般垂落的长发,被精心地梳理成一个优雅的发髻,并由一支精美的玉簪斜插于其间作为点缀。
这支玉簪通体洁白无瑕,温润光滑,散发着淡淡的光泽,与她乌黑亮丽的秀发相互映衬,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如此装扮不仅增添了她几分温婉柔美的气质,同时也透露出一丝利落干练之态,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王小明则穿着质朴的短褐,粗布麻衣间透着一股质朴与纯真,他正满脸好奇地左顾右盼,打量着这个陌生而又充满神秘的世界。
“小明,我们这次踏入的是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即将深入学习的课文是《孙权劝学》。这篇文章出自《资治通鉴》,它的作者是北宋赫赫有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题目是后人添加的。”林小雨微笑着娓娓道来,她的眼神中透着对知识的笃定与热忱。
“《资治通鉴》?司马光砸缸的司马光?听起来就觉得厉害非凡,可这三国时期和这篇文章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呢?”王小明不禁挠了挠头,一脸的困惑犹如密布的乌云。
“没错,就是他。”林小雨耐心地解释道:“《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孙权劝吕蒙学习的一段佳话。孙权,东吴的一代雄主,而吕蒙则是他帐下勇猛无比的大将。
虽说故事的舞台搭建在三国,但却由司马光以如椽巨笔记录下来,流传千古。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能深切体会到学习的至关重要性,更能领略到古人的非凡智慧与独特风采。”
“《孙权劝学》原文如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白话译文: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谈论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就在两人交谈之际,前方不远处突然出现了一座极其宏伟壮观的营帐。这座营帐宛如一座巨大的城堡矗立在大地上,其规模之大、气势之雄伟令人瞠目结舌。
营帐之外,一队队士兵正在有条不紊地操练着。他们身着统一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动作整齐划一,如同一人。
每一次挥刀、刺枪都带着凌厉的风声和强大的力量感。而那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更是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仿佛能够冲破云霄,直达天际。这声音不仅让人感受到了这支军队无与伦比的战斗力,更彰显出了他们坚不可摧的意志和无往不胜的信念。
远远望去,整个场面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美。
林小雨轻轻拉着王小明,缓缓走进营帐。只见一位身着华丽锦袍,眼神坚毅而深邃,透着王者之气的人正端坐在主位之上,此人便是孙权。旁边站立着一位身材魁梧壮硕,神情豪爽不羁的将领,正是吕蒙。
孙权目光温和而又充满期许地看着吕蒙,语重心长地说道:“子明啊,如今你肩负军中重任,掌管诸多事务,学习一事,万不可懈怠啊!”吕蒙微微皱起眉头,面露难色,有些无奈地说道:“主公,军中事务繁杂如麻,每日我都忙得不可开交,实在是抽不出时间来学习啊。”
孙权微微摇头,目光中满是恳切,说道:“我岂会要求你去钻研那些儒家经典,成为一名皓首穷经的学官?我只是希望你能粗略地阅读各类书籍,了解过往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可放眼天下,又有谁能比我还忙碌?但我始终坚持读书,并且从中获益匪浅啊。”
吕蒙听后,陷入了沉思,片刻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林小雨轻轻碰了碰王小明,低声说道:“你仔细瞧瞧孙权,身为一国之主,不仅自身对学习极为重视,还时刻不忘劝诫下属。
他的劝说方式极具智慧,先是点明吕蒙如今的身份与职责,让吕蒙意识到学习对于他的重要性,而后又以自身为例,现身说法,使吕蒙切实认识到即便事务繁忙,也完全可以抽出时间学习。
这便是说话的高超艺术啊,在我们平日的生活中,若要劝说别人,不妨借鉴这种巧妙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王小明恍然大悟,眼睛一亮,小声回应道:“原来这里面暗藏着如此精妙的门道,以前读书的时候,我真是粗心大意,压根没留意到这些。”
此后,吕蒙便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时光如水,匆匆流逝。当王小明和林小雨再次踏入营帐时,恰逢鲁肃前来拜访。
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不禁大为震惊,眼中满是惊喜与赞叹,说道:“子明啊,如今你的才干与谋略,早已今非昔比,不再是当年吴县那个略显粗莽的阿蒙了!”
吕蒙听闻,嘴角微微上扬,自信地笑着回答:“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你怎么领悟得如此之晚呢!”
林小雨笑着对王小明说道:“你看,吕蒙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取得了如此惊人的进步,连鲁肃这样的贤才都对他刮目相看。
这便是学习所蕴含的无穷力量啊!而且,这里通过鲁肃的反应,从侧面巧妙地烘托出吕蒙的巨大变化,这是一种极为巧妙的写作手法。”
王小明兴奋地拍了下手,说道:“我懂了,就如同我们平常写作文,有时候不直接去描述一个人如何优秀,而是通过别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来展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会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林小雨赞许地点点头,说道:“没错,非常正确!这篇文章除了侧面烘托,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吕蒙前后截然不同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学习对一个人的巨大改变。我们在深入分析课文时,一定要留意这些精妙的写作手法,它们能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人物形象也会更加丰满立体。”
王小明认真地思考着,缓缓说道:“我觉得孙权和吕蒙都堪称我们学习的楷模。孙权身为君主,却有着如此深远的远见卓识,不仅自己重视学习,还积极鼓励下属一同进步;吕蒙也难能可贵,他不刚愎自用,能够虚心听从主公的劝说,下定决心努力提升自己。”
林小雨微笑着说道:“非常对!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更向我们展现了古人身上那些熠熠生辉的优秀品质。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以他们为榜样,始终重视知识的积累,不断充实自己,同时,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王小明若有所思地说:“林小雨,你说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除了孙权和吕蒙,还有哪些名人在学习方面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轶事呢?”
林小雨眼睛一亮,说道:“那可不少呢。就说诸葛丞相吧,他自幼勤奋好学,常常与友人崔州平、徐庶等一起探讨学问。据说,他们读书的方式各有不同,别人读书力求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其大略。
这种独特的学习方法,让他能够快速把握书中的精髓,博采众长,为日后成为智慧化身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还常常夜以继日地研究兵法、天文、地理等知识,为刘备出谋划策,成就了一番大业。
这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勤奋,还要讲究方法,懂得灵活运用。”
王小明听得入神,说道:“诸葛亮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没想到他在学习上也这么有智慧。还有其他人吗?”
林小雨接着说:“再比如董遇。董遇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着名学者 。他字季直,性格质朴,不善言辞却极为好学。
他生活在战乱年代,条件艰苦,但他却利用‘三余’时间刻苦学习。所谓‘三余’,就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他认为冬天是一年中闲暇时间较多的时候,夜晚是一天中可以利用的时间,而阴雨天也能用来学习。即便身处困境,他也没有放弃学习,最终成为了着名的学者。这启示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学习的决心,总能找到时间和机会提升自己。”
王小明感慨道:“这些故事太励志了,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学习,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更应该努力啊。”
林小雨点头赞同:“是啊,从这些三国名人的学习轶事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珍惜时间,掌握方法,不断提升自己。”
随着对这个故事的深入了解,王小明和林小雨周围的场景渐渐变得虚幻起来。光芒闪烁间,他们如同被卷入一场梦幻的漩涡,缓缓回到了原本的世界。
王小明意犹未尽地说:“这次穿越实在是太有趣了,感觉就像亲身经历了一场历史的盛宴,我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没想到一篇课文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的智慧和启示。”
林小雨笑着说:“课本世界就是这样充满惊喜,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扇神奇的时空之门,引领我们通往不同的世界,探索无尽的知识宝藏。接下来,还有更多精彩绝伦的学习之旅在等着我们呢。” 两人对视一眼,眼中满是对下一次学习之旅的热切期待。
王小明和林小雨从《孙权劝学》的课本世界回来后,意犹未尽地讨论着三国时期的人物。王小明对吕蒙的经历尤其感兴趣,便缠着林小雨让她再多讲讲。
林小雨看着王小明好奇的模样,微笑着开始讲述:“王小明,吕蒙可是三国时期一位非常有特点的人物。他年少时,家境贫困,却怀揣着远大志向。当时他姐夫邓当在孙策麾下,他就偷偷跑去投奔,还在十五六岁时,瞒着家人跟随邓当外出作战呢。”
王小明惊讶地张大嘴巴:“这么小就上战场,他也太勇敢了!”
林小雨点点头:“是啊,战后邓当和他母亲说这事,他母亲很生气,可吕蒙却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他母亲最后被他的决心打动,也就不再阻拦。
之后,吕蒙在战场上作战勇猛,引起了孙策的注意,被留在身边。等邓当死后,吕蒙就接替了他的职位,还因为屡立战功,逐渐崭露头角。”
王小明若有所思地说:“感觉他一开始就是靠勇猛在军队里立足的。”
林小雨接着说:“没错,但孙权掌权后,对军队进行整顿,吕蒙通过巧妙扩充兵员、提升装备,让自己的部队面貌焕然一新,得到孙权的赞赏与重用。
不过,孙权深知吕蒙虽作战勇猛,若能增长学识,必能有更大作为,所以就有了我们在课本世界看到的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情节。”
王小明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那孙权劝学对吕蒙影响真的很大啊。”
林小雨笑着说:“是啊,起初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脱,孙权便以自身为例,向他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吕蒙深受触动,从此开始发愤学习。随着学习的深入,他的才略得到极大提升。
就像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交谈后,都惊讶于他的学识见解,发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感慨,吕蒙则回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便是‘刮目相看’这一典故的由来。”
王小明感慨道:“学习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啊,吕蒙通过学习,从单纯的猛将变成了有谋略的统帅。”
林小雨点头赞同:“非常对,这也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知识能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吕蒙的转变还体现在他最着名的战绩——白衣渡江、奇袭荆州上。当然,后世人对此褒贬不一。”
王小明好奇地问:“快讲讲,这是怎么回事?”
林小雨说道:“当时刘备占据益州,关羽镇守荆州,对东吴构成重大威胁。
吕蒙先是示弱,称病返回建业,推荐陆逊接替自己。陆逊到任后,写信给关羽,言辞谦卑,让关羽放松警惕,将荆州守军调往樊城前线。之后,吕蒙挑选精锐士卒,身着白衣,扮作商人,乘舟渡江,骗过了关羽设置的江边烽火台守军。
大军悄然登陆后,迅速控制荆州各要点。关羽得知荆州失守,急忙回师救援,但此时他腹背受敌,最终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吕蒙通过这一战略奇袭,成功为东吴夺回荆州,大大拓展了东吴的战略空间,提升了东吴的国力与军事地位。”
王小明惊叹道:“吕蒙太厉害了,这计谋一环扣一环的。”
林小雨接着说:“可惜的是,吕蒙在成功夺取荆州后不久便染病。孙权对他极为重视,将其安置在内殿,不惜重金悬赏能治好吕蒙的人。但吕蒙病情日益加重,最终在四十二岁时英年早逝。”
王小明惋惜地说:“这么有才华的将领,英年早逝太可惜了。”
林小雨语重心长地说:“是啊,吕蒙从一个勇猛但文化程度不高的将领,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成长为有勇有谋的军事统帅,他的经历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无论处于什么阶段,都要重视学习,通过知识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王小明坚定地说:“我明白了,以后我也要像吕蒙一样,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然后,林小雨再次与王小明谈及吕蒙白衣渡江这一历史事件,林小雨微微皱眉,轻轻叹息一声,眼中流露出复杂的神情。
“王小明,吕蒙白衣渡江这一军事行动,从军事战略角度看,无疑是极为精妙的,堪称经典战例。他凭借奇谋,成功为东吴夺回荆州,极大地拓展了东吴的势力范围。然而,从道德层面去审视,其中却有着诸多值得我们深思之处。”林小雨缓缓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沉重。
王小明一脸疑惑,问道:“军事行动不就是以胜利为目的吗?难道这里面还有什么道德问题?”
林小雨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仿佛在回顾那段历史,“在当时的局势下,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才是大局。关羽北伐襄樊,对曹魏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孙刘双方利益的。
而吕蒙白衣渡江,虽然成功夺取荆州,但却破坏了孙刘联盟的信任基础。这种背后突袭盟友的行为,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中,是违背信义的。”
“啊,原来是这样,我之前都没从这个角度想过。”王小明恍然大悟。
林小雨接着说:“自古以来,诚信和道义都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即使在风云变幻的乱世,也不例外。
吕蒙的这一行动,虽然为东吴带来了短期的利益,却使得孙刘联盟走向破裂,从长远来看,削弱了对抗曹魏的力量。
此后,蜀汉与东吴之间矛盾激化,爆发了夷陵之战,双方都损失惨重,这也间接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逐渐失衡。”
王小明若有所思地说:“这么说,有时候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忽视道德层面的影响,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林小雨轻叹一声,说道:“没错,这也提醒我们,在做任何决策时,都不能仅仅只看眼前的利益,还需要考虑其行为可能产生的道德影响以及长远后果。
吕蒙白衣渡江,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胜利,但在道德层面却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瑕疵,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警醒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