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939 年,狂风呼啸而过,风中弥漫着浓烈的硝烟味以及战火燃烧后的焦灼气息,毫不留情地向人们扑来。
王小明和林小雨并肩而立,静静地伫立在这片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坡之上。他们的目光穿过层层迷雾,极力远眺着远方。
只见那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黄河宛如一条从天而降的金色巨龙,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华夏大地上奔腾流淌,蜿蜒盘旋。
那汹涌澎湃的河水不断翻滚着,掀起滔天巨浪,发出阵阵震耳欲聋的咆哮声。这声音犹如历史长河中的声声呐喊,穿越时空的隧道,响彻云霄,震撼人心。
它似乎在诉说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经历的沧桑变迁、兴衰荣辱;又仿佛在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去扞卫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林小雨身穿着一件颜色略显暗淡、质地粗糙的布衫,那布衫虽然朴素无华,但却干净整洁,贴合着她纤细的身躯。她那头如瀑布般垂落的长发被一根简单的布条轻轻地束在了脑后,几缕不听话的发丝调皮地散落下来,轻轻拂过她白皙的脸颊。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她那双眼睛,深邃而明亮,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眼神之中透露出一种坚定不移的光芒,仿佛燃烧着一团炽热的火焰,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不会熄灭。
这双眼睛里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以及对自己信念的执着追求。
她转头看向同样被眼前景象深深震撼的王小明,说道:“王小明,我们今天置身于 1939 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要深入学习的是现代诗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颂》。在那个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年代,这首诗宛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点燃了无数中华儿女心中的抗日热情。”
王小明目不转睛地望着黄河,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不禁问道:“这首诗为什么能拥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呢?”
林小雨目光投向波涛汹涌的黄河,缓缓说道:“这首先要从它的作者光未然说起。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他是一位满怀热血与激情的诗人、文学创作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用自己的笔作为武器,鼓舞着人们的斗志。
1938 年 11 月,他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亲身感受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伟大力量,这一段经历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林小雨稍稍停顿,从口袋里拿出一本破旧却保存完好的诗集,轻轻翻到《黄河颂》那一页,轻声念道:“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念完一段,她抬眼看向王小明,说道:“你听,这语言何等奔放,寥寥数语,便能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黄河的波澜壮阔。光未然站在高山之巅,以时代歌手的姿态,代表着祖国英勇无畏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这曲慷慨激昂的颂歌。
他用饱含深情的文字,不仅热情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更歌颂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孕育之恩以及它那如同母亲般巨大的保护作用。”
王小明若有所思,微微点头说道:“我好像开始体会到那种如黄河之水般汹涌澎湃的激情了。”
林小雨接着说道:“光未然借歌颂黄河,实则是在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重要。
而这首《黄河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紧密相连,相互呼应。
《黄河船夫曲》描绘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的惊险场景,黄河的船夫们在暴风雨中奋勇搏战,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抵达彼岸。
这一过程,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在面对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时,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最终取得辉煌的胜利。”
“那《黄河颂》具体是如何将这种精神进一步升华,表达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坚定决心的呢?”王小明追问道,眼中满是求知的渴望。
林小雨指着诗中的字句,认真且深情地解释道:“你看,诗中对黄河宏伟气势的生动描绘,‘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光未然巧妙地借黄河的伟大坚强,来激励每一位中华儿女也要拥有同样的品质。
而‘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反复的咏叹,如同激昂的战鼓,强烈地表达了中华儿女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坚定决心和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勇气。”
王小明情不自禁地握紧拳头,语气坚定地说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这首诗必定给予了无数人奋勇抗争的力量,让大家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抵抗外敌的侵略。”
林小雨目光坚定地说:“没错,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黄河颂》就像一声嘹亮的冲锋号角,响彻中华大地。它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深刻意识到,我们拥有像黄河一样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不容任何外敌践踏和侵犯。
我们学习这首诗,不仅要领略它独特的文学魅力,更要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将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他们沿着黄河岸边缓缓漫步,脚下的黄土随着步伐扬起,黄河的雄浑气魄扑面而来,那涛声仿佛在诉说着中华民族的不屈与坚韧,又似在讲述着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王小明在心中默默诵读着《黄河颂》的诗句,那些激昂的文字,如同炽热的火焰一般,在他心中熊熊燃烧。
“林小雨,我觉得这首诗就如同黄河本身一样,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我以后也要像诗中所表达的那样,学习黄河精神,让自己变得伟大而坚强。”王小明充满斗志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林小雨微笑着点头,鼓励道:“对,这正是我们学习这首诗的重要意义所在。无论身处何种时代,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都永远不能被遗忘和丢弃。
我们要将它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力以赴地努力奋斗。”
说到这里,林小雨话锋一转:“你知道吗,《黄河颂》不仅仅是一首独立的诗歌,它还是《黄河大合唱》的重要组成部分。1939 年,光未然在延安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以黄河为象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黄河颂》作为其中的第二章,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文字,成为了整部作品的核心篇章之一。
音乐家冼星海根据这些歌词,谱写出了气势磅礴的乐章。当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黄河大合唱》以排山倒海之势,在抗日根据地广泛传唱,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日士气,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王小明恍然大悟:“原来《黄河颂》和《黄河大合唱》有着这么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凝聚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抗争精神。”
林小雨点头赞同:“是啊,它们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铭刻着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奋起的历程。我们学习《黄河颂》,也是在探寻那段历史背后的精神力量,从中汲取前行的动力。”
随着夕阳渐渐西下,余晖洒在黄河之上,河水被染成一片金黄,波光粼粼。
王小明和林小雨的身影在余晖中显得格外坚定。他们带着对《黄河颂》以及《黄河大合唱》所蕴含精神的深刻感悟,准备迎接下一次的学习之旅。
而黄河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也将永远在他们心中回响,激励着他们在传承民族精神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然而,就在这节课接近尾声时,原本平静的黄河岸边突然涌起一阵诡异的雾气。
雾气中,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群身影,他们身着破旧的日军军装,面容扭曲,眼神中透着阴森与贪婪,正是由遗忘者变化而成的日本侵略者。这些侵略者发出阵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嘶吼,挥舞着手中的武器,朝着王小明和林小雨疯狂扑来。
林小雨脸色一变,迅速说道:“王小明,别慌!我们要冷静应对,利用所学的知识和精神力量战胜他们!”
王小明深吸一口气,脑海中迅速浮现出《黄河颂》的诗句,那些激昂的文字仿佛化作一股无形的力量,在他体内涌动。
他想起诗中所歌颂的黄河的伟大坚强,想起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信念:“我不能退缩,我要像诗中说的那样,保卫黄河,保卫我们的尊严!”
王小明紧闭双眼,集中全部的精神,试图与黄河建立起一种神秘的联系。
他在心中不断默念着《黄河颂》的诗句,“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随着他的默念,黄河的涛声似乎变得更加响亮,仿佛在回应他的呼唤。
渐渐地,王小明感觉到一股磅礴的力量从黄河中涌出,顺着他的脚底蔓延至全身。
他能感受到黄河那无尽的力量在他体内流淌,仿佛自己与黄河融为一体。此时,那些日本侵略者已经逼近,为首的一个挥舞着军刀,恶狠狠地朝王小明砍来。
王小明猛地睁开双眼,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大喝一声,借助黄河赋予的力量,侧身躲过攻击,同时顺势抓住敌人的手臂,用力一甩。
那侵略者竟如同一片轻飘飘的树叶,被王小明轻易地甩了出去,重重地摔在地上。
其他侵略者见状,纷纷围了上来。王小明毫不畏惧,他身形如电,在敌群中穿梭自如。每一次出手,都带着黄河般的雄浑力量,将侵略者们打得节节败退。
林小雨在一旁看着王小明的战斗,心中既欣慰又激动。她看到王小明在面对危险时,不再是那个惊慌失措的少年,而是能够凭借所学的知识和精神力量,勇敢地挺身而出。他对《黄河颂》精神的领悟,已经深入骨髓,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王小明一边战斗,一边高声诵读着《黄河颂》:“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随着他的诵读,黄河的波涛愈发汹涌,河水不断翻涌,仿佛在为他助威。
在黄河力量的加持下,王小明越战越勇。他巧妙地运用黄河的力量,时而如黄河的巨浪般猛烈冲击,时而如黄河的暗流般悄然涌动,让侵略者们防不胜防。
最终,那些由遗忘者变化而成的日本侵略者,在王小明的英勇抵抗下,纷纷倒地,化作一缕缕黑烟消失不见。
战斗结束后,王小明疲惫却又兴奋地看着林小雨。林小雨走上前,赞许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王小明,你做得太棒了!你不仅学会了《黄河颂》的知识,更将其中的精神力量化为实际行动,这就是真正的进步。”
王小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我感受到了《黄河颂》里的力量,它给了我勇气和信念。我知道,只要我们有这种精神,就没有什么困难是无法战胜的。”
此时,黄河的涛声渐渐平息,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仿佛在为他们的胜利喝彩。王小明和林小雨带着这份胜利的喜悦和对《黄河颂》更深刻的理解,踏上了归途,准备迎接下一次充满挑战与收获的学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