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雨轻轻推开丹凤老宅的柴扉,“嘎吱”一声,1981年的春风迫不及待地涌了进来,裹挟着秦岭独有的土腥味,那是一种混合着大地质朴与自然气息的味道,瞬间将他们笼罩。
在那如诗如画的春日,微风轻拂,携着丝丝缕缕的花香。林小雨款步而入,髻间斜插一支精巧的桃花簪,那簪子雕琢得栩栩如生,花瓣轻薄如羽,仿若真有盈盈粉蕊在簪头轻颤,招蜂引蝶。
她身着一袭同色桃花衣,衣袂飘飘,似是将春日烂漫的桃花云霞披在了身上,每一步轻移,都带着桃花般的温婉与灵动。
走动间,衣袂飘飘,她宛如从桃花深处走来的仙子,举手投足间都带着桃花般的温婉与灵动,美得如梦似幻,让人不禁恍惚,以为这是桃花仙子落入了凡间。
她边走边跟王小明介绍,“贾平凹(jiǎ ping wā),本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中国当代作家,第九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王小明跟在林小雨身后,小心翼翼地踩着青石板上斑驳的苔痕。
老宅的岁月痕迹在这青石板上展露无遗,苔痕如同岁月绘制的地图,记录着老宅的过往。他的目光被西墙角的一株小桃树吸引,那株桃树看起来极为羸弱,枝干纤细,仿佛一阵强风就能将它吹倒。
此时,它正微微颤抖着仅有的两片残叶,而在细枝上,竟结着几个指甲盖大的花苞,那花苞小巧玲珑,色泽鲜嫩,恰似贾平凹稿纸上刚刚落下、还未干透的墨点,透着一种别样的生机与希望。
“《一棵小桃树》就是他根据这颗桃树创作的一篇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林小雨指了指桃树,说道。
王小明不禁走近小桃树,仔细端详起来。他能感受到这株小桃树在艰难环境中努力生长的顽强生命力,尽管它看起来如此弱小,却依然怀揣着开花的梦想,就如同那些在困境中坚持创作的作家们,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未曾放弃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林小雨走到王小明身旁,看着这株小桃树,眼中闪过一丝感慨,说道:“这老宅承载了贾平凹太多回忆,这小桃树,或许也见证了他创作时的无数个日夜。”王小明微微点头,想象着贾平凹在这老宅中,伴着小桃树,在昏黄的灯光下奋笔疾书的场景。
他们走进老宅的堂屋,屋内陈设简单而古朴,一张陈旧的书桌摆在窗前,上面堆满了书籍和手稿。
王小明轻轻翻开一本手稿,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那是贾平凹独有的笔触,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乡的眷恋。
再看那墙壁,被岁月侵蚀得有些斑驳,却张贴着几幅贾平凹的书法作品,笔锋苍劲有力,透露出他的个性与才情。
王小明和林小雨在老宅中踱步,感受着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每一处角落,都仿佛在诉说着贾平凹的故事,而那株小桃树,就像是他文学梦想的象征,虽历经风雨,却始终坚守,等待着绽放的那一刻,用满树繁花来展现生命的精彩与文学的魅力。
从堂屋出来,两人再次将目光投向那株小桃树。此时,贾平凹的身影出现在磨盘边,他们的脚步不自觉地朝那边走去,一段与贾平凹关于小桃树的对话,即将展开。
贾平凹蹲在磨盘边,专注地用豁口的搪瓷碗给小桃树浇水,他那蓝布褂的袖口早已沾上了泥土,浑然不觉。水面上,三根白发悠悠地浮着,那是他昨夜为了赶稿,冥思苦想时揪落的。
“这树命贱,”他直起腰,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感慨地说道,“七年前随手埋的桃核,倒活得比我硬气。”言语中,既有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又透着自己创作生涯中历经艰辛的一丝无奈。
王小明凑近观察,注意到桃枝上有道深褐色的疤痕,触目惊心。贾平凹像是看出了他的疑惑,解释道:“那是去年暴雨劈断后,我用麻绳和旧报纸裹着接续的。”这小小的桃树,竟经历了如此磨难,却依旧努力生长,着实令人敬佩。
林小雨这时蹲下身子,拾起断在墙根的半截桃枝,仔细端详后说道:“您看这纹理,倒像您《商州初录》的草稿。”
贾平凹接过桃枝,看着那断茬处细密的年轮,真的如同稿纸格线一般。他不禁笑了笑,说道:“还真有点像,这树啊,就像我的文学创作,历经风雨,却也在岁月里留下自己的痕迹。”
王小明在一旁听着,心中对贾平凹和这株小桃树都有了更深的理解。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恰似这株小桃树,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不断成长,用独特的方式记录着生活与岁月。这看似平凡的小桃树,其实是贾平凹对文学执着追求的象征,它所经历的苦难,也是贾平凹创作生涯的写照。
在这丹凤老宅的一角,小桃树与贾平凹的文学世界紧密相连,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坚韧与文学的魅力。
午后,天气毫无预兆地骤变,刚刚还晴空万里,转眼间乌云密布,骤雨如注般倾泻而下。贾平凹正在院中晾晒《静虚村记》的手稿,见状顿时慌了神,急忙冲过去抱起手稿,生怕这凝聚着心血的文字被雨水浸湿。
与此同时,王小明的目光被那株小桃树吸引。狂风呼啸,小桃树在风中剧烈摇晃,几乎要被折断,细枝疯狂地抽打着土墙。
“农业学大寨”那原本就已褪色的标语,在这猛烈的抽打下,被刮出一道道裂痕,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风雨的无情。小桃树在这狂风骤雨中显得如此脆弱,似乎下一秒就会被摧毁。
“接住!”林小雨的声音传来,她向王小明抛来一把油布伞。王小明赶忙伸手接住,迅速撑开伞,冲过去护住小桃树。在风雨的肆虐中,他惊讶地发现,小桃树最低处的花苞竟在雨中缓缓绽开半瓣。
那粉白的花瓣上粘着墙灰,略显狼狈,却又透着一股别样的倔强,像极了贾平凹改稿时揉皱又展平的纸团,虽历经波折,却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姿态。
就在这时,檐下煤油灯的玻璃罩经不住风雨的冲击,突然炸裂,发出清脆的声响。然而,贾平凹看着在风雨中努力开花的小桃树,脸上却露出了笑容,说道:“这桃树比我强,风雨里还开花。”
在这风雨交加的时刻,小桃树的顽强绽放,让贾平凹看到了一种超越困境的力量。
它不惧风雨,努力展现自己生命的美好,这种精神也正是贾平凹在文学创作中所追求的——无论面对多少困难与挫折,都要坚持表达内心的声音,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而王小明和林小雨,在目睹这一幕后,也对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有了更深的感悟。
煤油灯芯在风雨的侵袭下噼啪作响,微弱的灯光在屋内摇曳不定,仿佛随时都会熄灭。贾平凹弯着腰,从樟木箱底小心翼翼地翻出一本 1974 年的日记本。
那日记本的纸张已经泛黄,像是被岁月镀上了一层陈旧的色彩。他轻轻翻开,泛黄纸页上画着一棵幼苗,旁边写着一行小字:“批斗会后埋桃核于西墙,盼其成材。”
王小明凑近一看,发现泪痕晕开的字迹旁,粘着一片干枯桃叶。贾平凹的眼神有些迷离,缓缓说道:“这片桃叶,正是那夜挨斗时藏在衣襟的。”
王小明心中一震,仿佛能透过这片干枯的叶子,看到当年贾平凹所经历的艰难与困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贾平凹在遭受批斗的痛苦与绝望中,仍在心底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那枚桃核,期待着它能茁壮成长,就如同他对未来的憧憬。
“那年我住牛棚,”贾平凹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指间的香烟灰轻轻落在桃树根旁,继续说道,“它被小孩尿浇得焦黄,我都以为它活不成了。可没想到,开春竟抽新芽。”小桃树如同贾平凹的命运写照,在困境中挣扎求生,即便遭受种种磨难,依然顽强地展现出生命的活力。
就在这时,月光忽然穿透云层,洒下一片银白。那皎洁的月光将桃枝的影子清晰地投影在《一棵小桃树》的草稿上,枝影恰好与“我该怎么感激你,到底还有一朵花”的句段重叠。
这奇妙的一幕,仿佛是命运的安排,将贾平凹与小桃树的命运紧紧相连。小桃树历经风雨后绽放的花朵,就如同贾平凹在困境中坚持创作,用文字开出的精神之花。
贾平凹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自己与小桃树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早已相互陪伴,共同书写着关于生命与希望的故事。王小明和林小雨静静地站在一旁,被眼前这充满诗意与深情的场景深深打动,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贾平凹作品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敬畏与赞美。
子夜时分,狂风愈发猛烈,呼啸着席卷而来。桃枝在风中剧烈摇晃,不断叩打着窗户,那声音仿佛是在急切地催促贾平凹。
贾平凹原本在睡梦中,被这声音惊醒,他突然披衣起身,动作有些匆忙。
屋内的煤油灯随着风的灌入,火苗摇曳不定,将他佝偻的身影长长地投在土墙上,那影子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有些孤寂,却又带着一种执着。
王小明被窗外的动静吸引,透过窗纸上的破洞望去,只见贾平凹正站在小桃树前,他微微弯着腰,手中拿着钢笔,用钢笔尖轻轻地触碰着花苞,口中喃喃自语:“你倒比我通透,晓得在绝处开花。”
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贾平凹似乎从这株小桃树身上看到了自己一直追寻的东西。小桃树在历经无数磨难后,依然能在困境中绽放花朵,这种坚韧与豁达让贾平凹深受触动,仿佛灵感的火花在这一刻被点燃。
就在贾平凹沉浸在与小桃树的对话中时,意外发生了。放置在一旁桌上的墨水瓶突然倾倒,蓝色的墨水如一条灵动的小蛇,迅速渗进砖缝,顺着缝隙蔓延,很快便染透了桃树的根须。
林小雨不知何时也来到了窗前,她看着这一幕,轻声低语:“看这树根,像不像他钢笔里的毛细管?”
这奇特的景象,仿佛是一种隐喻,将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与小桃树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墨水就如同贾平凹笔下的文字,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小桃树,而小桃树则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给予贾平凹创作的灵感。
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仿佛是受到了某种力量的感召,小桃树最后的花苞突然怒放。那粉色的花瓣瞬间展开,如同绚烂的烟火在夜空中绽放。
花朵的怒放,将煤油灯那微弱的火光映成了淡粉色,整个场景如梦如幻。在这一瞬间,小桃树与贾平凹的灵魂仿佛产生了共鸣,他们在这艰难的岁月里,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绽放出了生命的光彩。
王小明和林小雨静静地凝视着这一切,被眼前这充满诗意与力量的画面深深震撼,他们见证了一个关于生命与创作的奇妙瞬间,也感受到了贾平凹与小桃树之间那深厚而独特的情感纽带。
晨雾如轻纱般弥漫在丹凤老宅,给整个院子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贾平凹站在小桃树前,神情专注,他轻轻地摘下新开的桃花,小心翼翼地夹进《浮躁》的手稿之中。
那桃花娇嫩欲滴,仿佛带着清晨的露珠和生命的气息,与厚重的手稿相互映衬,别具一番韵味。
王小明在一旁看着,不经意间发现贾平凹的双手。他的左手虎口结着厚厚的老茧,那是常年握锄头劳作留下的痕迹,见证了生活的艰辛;而右手食指则弯曲变形,显然是长期握笔所致,凸显了他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这双手,一边承受着生活的重担,一边书写着心中的梦想,让人不禁心生敬佩。
再看那小桃树,此时又有一细枝折断,然而令人惊喜的是,断口处竟冒出了青绿的嫩芽。这嫩芽在晨雾中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不息。
小桃树历经风雨磨难,却总能在困境中孕育出新的希望,恰似贾平凹在生活与创作的道路上,虽历经坎坷,却始终坚守,从未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这树替我活着呢。”贾平凹突然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感慨与欣慰。他似乎从这株小桃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说,小桃树已经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话音刚落,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将手中的钢笔插进桃树旁的菜畦。钢笔墨囊与泥土接触,瞬间渗出蓝汁,仿佛是将自己的创作灵感与这片土地、与这株小桃树紧紧相连。
(小朋友们不要学习,浪费钢笔不说,还容易污染土壤,导致植物枯萎死亡。)
林小雨走上前,轻轻触碰树干上新结的树脂。那树脂晶莹剔透,形状恰似泪痕,她轻声说道:“您瞧,这泪痕般的胶质,多像未干的文章。”
的确,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历程充满了艰辛与不易,就如同这小桃树经历风雨后留下的痕迹。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心血的结晶,饱含着他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思考。
这树脂,恰似他尚未完成的作品,蕴含着无尽的情感与故事,等待着被书写、被发现。在这晨雾弥漫的老宅小院里,小桃树、贾平凹、钢笔以及那充满生命气息的土地,共同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生动地诠释了生命与文学之间深刻而奇妙的交融。
临别之际,天空仿佛有意渲染这离别的氛围,暴雨再次倾盆而下。狂风呼啸着席卷而来,无情地肆虐着那株小桃树。
林小雨站在一旁,看着纷飞的桃花,不禁感慨道:“瞧这桃树,平日里桃花盛开,像是身着绮罗华服,娇艳动人。可如今在这狂风暴雨中,花瓣纷纷洒落,恰似美人褪去了华丽的衣裳。但你看它的枝干,即便没了繁花的装点,依然苍劲有力,透着一股坚韧劲儿。这就如同人生,不能只看表面的光鲜亮丽,内在的风骨才是支撑前行的根本。”
只见桃树在狂风中剧烈摇晃,粉嫩的花瓣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洒落,仿佛一场凄美的花雨。然而,贾平凹却没有丝毫的惋惜与悲伤,反而大笑起来:“好!褪了这身绮罗方见筋骨!”他的笑声在风雨中回荡,充满了豁达与豪迈。
王小明在一旁,看着这漫天飞舞的花瓣,心中不免有些惆怅。他下意识地弯下腰,拾起一片沾泥的花瓣。
仔细端详时,竟发现花瓣背面有极浅的钢笔字痕。凑近一看,原来是“要堂堂正正活人”的字样,想必是曾经压在稿纸下沾染上去的。这几个字,如同贾平凹内心的声音,透过花瓣传递到王小明的心中。
林小雨走上前,轻轻从王小明手中拿过花瓣,将其夹进王小明的笔记本,语重心长地说道:“记住,被踩进泥里的,未必不能成养料。”
王小明紧紧握着夹着花瓣的笔记本,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他望着在暴雨中依旧挺立的小桃树,思绪万千。
贾平凹面对桃树花瓣被狂风撒尽时的豁达,让他看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褪去华丽外表,才能展现真正的筋骨,这不仅是对桃树的形容,更是对人生的一种隐喻。
那花瓣上“要堂堂正正活人”的字痕,仿佛是贾平凹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书写下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人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时,要坚守正直与善良,保持内心的本真。而林小雨那句“被踩进泥里的,未必不能成养料”,更是如同一束光照进他的内心。
他意识到,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就如同这被狂风撒落、沾泥的花瓣,看似陷入绝境,实则蕴含着无限可能。每一次的跌倒与磨难,都可能成为人生成长的养分,关键在于能否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能否从困境中汲取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此刻,王小明暗自发誓,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他都要像贾平凹和这株小桃树一样,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堂堂正正地做人,把生活中的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让自己的生命在磨砺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