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明联邦二十年,虞国率先掀起了覆盖全国的大建设浪潮,紧接着在大明联邦二十二年左右,整个大明联邦都开始加入了大建设的浪潮。这场建设并非简单的修桥铺路,而是以工业化为核心、以科学规划为导向的系统性工程。
朱昭熙在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十年工业筑基”计划,将钢铁、铁路、城市基建列为三大支柱。同泽城的钢铁厂产能提升至每日千吨级,新型高炉炼钢技术使生铁的技术处于世界顶级水平,再加上为大规模基建提供了材料基础。
铁路建设以坤泽城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北熙洲、熙洲内陆延伸,蒸汽机车的牵引能力是初始的牵引车的数十倍,钢轨铺设效率达到每日三公里。
城市建设方面,虞国推行“功能分区”理念。坤泽城划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和科教区,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首次在市中心成片出现。
工部制定的《城市建设标准》明确规定:住宅需配备自来水和排污系统,街道宽度不小于十二米,每平方公里需设公园绿地。
这种标准化建设模式,使虞国城市面貌在两年内发生根本性改变。当明国使者抵达坤泽城时,目睹十层的“虞国工业大厦”拔地而起。
无数工人和白领穿梭其间,地下管网将自来水送到每家每户,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电力,那么虞国几乎和现代的那些小县城没有太多区别了。
虞国的建设热潮迅速传导至大明联邦各国。大明联邦的那些皇帝看着虞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自然明白,如果在基建领域落后,各国百姓知道自家破破烂烂,而虞国光鲜亮丽,自然而然的会用脚投票,前往虞国生活。
这些人连忙召集工部官员,以虞国为参照,启动自己国家的工业建设方案。可是到了真正需要规划的时候,他们才知道他们丰盈的国库,丰富的资源到底有多么捉襟见肘,大明联邦除了虞国之外的所有国家的钢铁产量加起来,也只有虞国钢铁产量的三分之一。
而且其他国家缺乏高纯度炼钢技术,不得不从虞国进口七成以上的钢轨。铁路建设中,明国工匠因不熟悉蒸汽夯机的操作流程,路基压实度不达标,导致首段铁路通车半年后便出现沉降,最终不得不聘请虞国工程师进行返工。
越国依托国内适宜的气候,所以有着丰富的粮食资源,以粮食换取虞国的水泥和机械,在越国首都会稽建设新的工业城区。
洪州共和国则以技术共享为条件,从虞国引进混凝土搅拌设备,在海明城(悉尼)修建大型港口。
宁国凭借接收的太平洋岛屿资源,与虞国达成矿产换技术协议,在吕宋岛建设钢铁厂,但受限于技术积累,其产出的钢铁韧性始终无法满足铁路建设需求,关键部件仍需进口。
中小藩国的建设则呈现“碎片化”特征。商国在伊比利亚半岛原来葡萄牙的领地,依靠虞国提供的二手蒸汽机和低标号水泥,勉强修复了里斯本的港口。
庆国在亚平宁半岛的庆藩,因缺乏技术人才,不得不以高价雇佣虞国工人修建城墙。鲁国国在占城的建设相对顺利,但其工业基础薄弱,连自行车的链条都需从虞国进口,整个建设过程成为虞国技术和产品的倾销市场。
虞国在这场建设浪潮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工业体系研究院不断推出技术迭代:新型橡胶硫化工艺使轮胎寿命延长三倍,标准化自行车生产线实现每日千辆产能,回转窑水泥技术将生产效率提升50%。
这些技术通过“技术输出协议”流向各国,但核心参数和关键设备始终控制在虞国手中。例如,虞国出口的水泥配方中,刻意隐瞒了高效添加剂的成分,导致他国生产的水泥凝固速度和强度始终落后。
城市作为国家实力的名片,迫使各国加大投入。明国为在松京(上海)建设“大明帝国大厦”,不得不向虞国支付双倍价格购买钢材和玻璃。
宁国在宣京(马尼拉)修建新皇宫时,因缺乏合格的承重结构设计,最终采用虞国提供的预制混凝土构件方案。虞国的城市规划理念——如地下管网系统、集中供暖设施——成为各国模仿的对象,但受限于技术和资金,多数国家只能实现部分功能。
建设热潮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流动。虞国凭借技术优势,成为联邦的“工业母国”:向明国出口钢铁和机械,向越国出口水泥和化工原料,向中小藩国出口各类工业制成品。
作为交换,各国的矿产资源源源不断流入虞国:明国的铁矿、越国的铜矿、宁国的橡胶、南洋藩国的锡矿,通过海运和新建的铁路汇集到虞国的工业中心。
这种“技术-资源”的交换模式,使虞国的工业产值在五年内增长四倍,国库储备的贵金属和战略物资达到历史峰值。
人才流动成为另一显着特征。虞国的工业奇迹吸引了联邦各地的技术工人和学者。明国的炼钢工匠、洪州共和国的机械师、甚至部分中小藩国的留学生,纷纷以“技术移民”的方式进入虞国。
虞国劳动党借此推行“人才吸纳计划”,为移民提供住房和就业保障,使这些技术人才迅速融入虞国的工业体系。
据虞国统计局数据,大明联邦二十五年,外籍技术人员占虞国工业劳动力的比例已达1.2%,他们带来的本土经验与虞国的技术体系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创新。
这场从虞国蔓延至整个联邦的建设时代,本质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全面取代。当蒸汽机车的汽笛声取代了传统的马帮铃铛,当钢筋混凝土建筑遮蔽了木质结构的宫殿,整个世界的面貌在十年间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剧变。
虞国通过技术垄断和工业体系优势,在这场变革中攫取了最大利益,其作为联邦工业核心的地位得到巩固。
而其他国家在追赶的过程中,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工业化,但也逐渐形成了对虞国技术和产品的依赖,这种格局为虞国在未来的联邦事务中积累了雄厚的实力资本。